1 / 11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C。 “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 体现了墨家 “非攻” 的思想。 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D。历代封建王朝建立的方式有外戚宦官、大将夺权夺权等。明朝是在经过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权。 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解析:C。租佃关系是伴随着土地兼并而出现的,宋代以至到明清逐渐普及;从农民人身衣服关系的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B。分权的目的是集权,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相权来加强皇权。 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情景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2 / 11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解析:D。本题容易误选C。与“夷岛、海波、抵御外侮”等关键词有联系的只有C项符合。 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D。 考查点:经世致用的思想。“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解析:A。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 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解析:B。“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体现了梭伦在改革者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1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解析:D。宪法修正案的这种规定肯定了州的权利,但也强调了联邦政府的权利,因此本题答案选D。 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参考答案】C 【解 析】“俾斯麦”可以作为时间信息,据此可排除B、D。抓住材料中的“联邦国会”即可知此时德意志帝国已经成立。由此可直接选出C。
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3 / 11
【参考答案】D 【解 析】在男性社会中,女性一直不是主要社会劳动力,A可排除;由材料中的叙述“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知两点:一是女工的地位仍然低下,二是陈述者只知“羞耻”而未有反抗斗争的努力。由此可排除B、C。那么只能选D,且也符合题意。
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参考答案】C 【解 析】由题干可知此时英国正处于对华贸易逆差,从时间也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卖给英国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卖给中国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选择C应该很容易。
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B 【解 析】评论中强调的是“此次战争”“对俄国有利”。对比四个选项,鸦片战争俄国既没有参与,也没有获利。甲午战争作战双方是中日,和英、法、俄均无关,俄国只是在战后联合德、法“干涉还辽”,以维护侵略权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不能看出对俄国多“有利”。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很明显是比英法“有利“的。
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参考答案】D 【解 析】既然是“变局论”,则可排除B、C。奠定戊戌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A排除,只能选D。从材料时间和内容也可知,此时变法尚未奠定理论,只能是思想的萌芽和出现。其实,这里的“有人”即是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
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参考答案】B 【解 析】关于汉阳铁厂的选址问题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争论。于张之洞一意孤行,4 / 11
不采纳洋人的选址意见,只为方便上级视察而最终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即是了解相关材料,读图也是可以很容易解决的。
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参考答案】D 【解 析】这个材料在试题中屡见不鲜,而且有相似甚至相同的题目。“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应从“革命党”这个主体上去找,由此不难选出D。
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参考答案】D 【解 析】题干强调的中心是上海,据此即可选择D。其余三项在题干中均得不到体现。从绝大多数的电影公司都在上海可以看出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9.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参考答案】A 【解 析】内阁的频繁变动可以看出,内阁的组织是很随意很容易的,那么即是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造成的。
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参考答案】B 【解 析】掌握各个组织的性质和职能,解答此题便很轻松。今年考查世界主要经济组织的选择题不少,主要是围绕2011年(即明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纪念日这个热点展开的。
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