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静
东莞市当代卓艺园景有限公司523008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现状;并对现代植
物种植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植物种植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浪潮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负面
效应的凸出,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植物景观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的功效日益突显,其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然
而受急功近利、形式上的感官享受等“城市形象”、“政绩工程”等
影响,植物种植设计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在繁华的城市现代园林
建设背后出现了不科学、不理性的现象,甚至盲目的“跟风”、“模
仿”,使得植物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独创性缺失,人为割裂了科
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在一些城市园林建设项目上继续单纯地延续
着追求形式美,不讲科学性的“大树热”、“草坪热”,大兴“形象
树”、“功利树”,或选植名贵树种,或求大求洋,只顾形式上的视
觉冲击,片面追求植物种植“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植物附属于城
市园林建设而成为“装饰品”,随挖随种或南北随行,“千园一面”。
对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认识,还只停留在概念上的重视,而植物景观
所固有的科学属性,为追随时尚或理想化的景观形式,盲目放大了植
物的观赏功能,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环境适应性、种类多样性。
2、现代植物种植设计趋势
2.1适地适树,从结构上提高植物种植设计科学内涵植物种植设
计,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
将其定义为: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合理配置各种
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可见,植物种
植设计应遵循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从生物科学、生态科学的角度,
完善植物种植设计的结构与形式。
1)确立绿量指标,优化植物种植结构
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阻滞尘埃,调节小气候环境
温度、湿度,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等
多种生态功能,且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生理活动的,因此园林绿地中
物质及能量流动大小主要取决于植物叶片面积的大小,从而决定其产
生生态效益的总量大小。因此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园
林绿化生态效益大小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将绿量作为衡量园林绿化建
设水平的指标,重视绿化结构,改善现有绿地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提高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
性。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园林植物种植目的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沿用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
绿地面积等平面指标对园林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定量评估,2008年2月
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绿地率的比率,即绿化用地占总规划用
地的百分比。然而,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种植结构,其生态效
益差异很大:相同绿地面积的群落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的生态效益
相差几十倍;即使同一树种,由于受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自身
及外界因素影响,其生态效益也很不同。仅仅依赖原有的平面绿化水
平衡量指标,不能量化其实际生态效益,绿量作为立体评价指标则能
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植物、不同种植结构绿地、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
期、不同生长环境的实际生态效益。因此,确立绿量指标,结合生物
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原理和方法,优化植物种植结构,促
进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如陈自新等人研究得出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地
建设中,植物群落绿化中乔木、灌木、草坪、绿地面积的最佳配植比
例为:为1:6:9:20,即20平方米绿地面积上种植1棵乔木、6棵灌木、
9平方米草坪。深圳市也对常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绿量及植物群落
种植结构进行了量值评估研究。上海市制定的《上海市居住区绿化建
设导则》规定绿地面积增大,绿化植物种类就需增多,并对乔木、灌
木比例,常绿及落叶树种比例都进行了规范,这些都是切实从植物种
植结构上,从绿量角度增强园林建设中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
2)合理配置,促进生态园林实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也得到了
显著提高,且依据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等基本国情,植物种植
设计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化发展模式。在
当前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园林日渐成为国内外
学者研究的热点。
生态园林的概念很多,普遍认可的是: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
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
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从而改善人
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园林建设的生态美、科学美、
文化美和艺术美。建设生态园林可以为人们提供良性循环的生活环
境,建立科学的人工植物群落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生物链结
构,主要有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环保型人工
植物群落、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文化环境型
人工植物群落及文化娱乐型人工植物群落等类型。观赏型人工植物群
落即选择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进行配植,如各种观赏花灌木的充分利
用,主要用于观赏需要;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即选择有香味、能杀灭
病菌的植物配植成“森林浴场”,如疗养院、医院等地的景观绿化,
国外这方面的经验较多;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即选择深根性、抗风力
强的植物配植成防风林、水源涵养林等,尤其海边城市应加强;知识
型人工植物群落即加强植物的科学普及,让游人参与认识植物、欣赏
植物并保护植物;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即在适当地段种植有经济价值
的植物形成的林带,实现并推动园林结合生产;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
群落及文化娱乐型人工植物群落即继承并发展古代文人赋予一些观
赏的思想感情,营造良好的陶冶人们性情的植物景观。建设科学的人
工植物群落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的优势,更能满足现代园
林发展的生态需求,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目标。苏
雪痕教授在《植物造景》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群落的组
成成分、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如:“国槐—珍珠梅—紫花地丁、油松---丁香+白玉棠---剪股颖”
(北京地区)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人工栽培景观群落模式,为
提高我国植物景观设计的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优化整合,实现植物景观功能多样性
1)体现整体性
植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没有形成整体景观结构,更多的是作为配
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表现形式与建筑、山石、水体等配合形
成局部景观,这于大尺度的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是相悖的。
作为构成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分,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在尊重地
域、尊重基址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园林景观整体性,
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现代园林
植物景观要实现多样性,应由形态、功能不同的绿地类型组成,这种
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植物种植设计方法,主张用景观生态学原
理来指导植物种植设计。如在系统研究园林景观其他组成的特点、优
势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植物的形态、功能、物种多
样性,通过版块、廊道、基底等形式,将建筑、地形、水体等有机整
合,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2)体现地域性
美国学者加纳姆(H.L.Garnharm)在《维护场所精神——城市
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说: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是识别城市的主要
成分之一,且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山水风景、城市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
化空间特色以及材料的使用上。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生
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种类以其特有的形态、质感、色彩,
在竖向上所表现出来空间范围和围合感是不同的,不但具有丰富和分
割园林环境空间的作用,还能营造场所精神,体现地方文化、民族风
格。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建立起具有
地方特色的、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
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3)体现延续性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植物种植设计的思
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现代建筑拥有宽敞的空间、流动
的空气、明亮的光环境以及稳定的温湿度,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
必要的光照、温度、水肥等条件,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植物景观的空间
使用范围。从在室内陈设植物到现在的可在建筑底层、中间层、屋顶
种植植物,既可增加绿地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可美化、软
化生硬的、没有生机的建筑空间,为人们创造愉悦身心的空间环境。
同时,由于我国园林植物特有的人文底蕴,使其价值不仅表现在改善
室内外空间环境质量、产生经济效益等方面,在意境营造、寓意象征
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从创造室内外绿色空间延续到人
们思想情感的寄托。
参考文献:
[1]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赵羽西.中西方园林中植物配植的分析与比较[J].安徽农业科
学,2006(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