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黄章晋/文
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的职业生涯是一项历
史纪录,从1962年正式就任驻美大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效
力长达24年,历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六位领导人,其间,
与六位美国总统和七位国务卿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关系。作为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捷克危机、中东危机、越南危机、
阿富汗危机、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危机以及美苏削减核武和各
种最高峰会时,两国最高领导的秘密联系管道,多勃雷宁是
冷战史中独一无二的亲历者。
多勃雷宁的独特履历,与他的禀赋有关。尽管他给美国
媒体留下了强硬和动辄“无可奉告”的印象,但他是那一代苏
联官员中惟一不怕西方记者的人,他热爱音乐艺术,走遍美
国50个州,操一口流利英语,喜欢以个人方式与美国政界、
商界及普通人打交道,其作风迥异于任何苏联人。他刚到美
国不久,就显示出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卓越洞察
力。而长期领导他的葛罗米柯,只对国内权力斗争有卓越洞
察力。
苏联的制度不出产合格的外交官,在列宁时代,外交官
与西方人建立私人关系的努力总是被契卡视为通敌行为,而
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正常外交准则天然会发生冲突,这种
状态不但苏联外交官难以适从,也让西方国家怀疑苏联人的
诚实。
多勃雷宁在1919年11月生于莫斯科州一个工人家庭,
194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雅克飞机厂的设计师。1944年夏,
25岁的多勃雷宁被派到外交学院学习,虽然当时他并不情愿。
1952年9月,32岁的多勃雷宁被“发配”到美国当参赞,他
杰出的判断力迅速被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公使衔参赞。1962
年,42岁的多勃雷宁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在最恰当的时机登
上历史舞台。
此时,粗鲁而冲动的赫鲁晓夫试图以强势压倒肯尼迪这
个年轻而“浅薄的政客”,美苏冷战史上最危险的一刻——古
巴导弹危机发生。从3月赴任到10月22日危机爆发,半年
时间里,多勃雷宁通过肯尼迪的弟弟为美苏两国领导人建立
起了直接而秘密的通道。两国领导人高度紧张焦虑时,中间
的传信人多勃雷宁始终保持着冷静、沉着。这使得肯尼迪和
赫鲁晓夫能互通声息并在最后一刻各自退让——尽管世人
看上去只有赫鲁晓夫让步——核战争被化解了。
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谋求与美国对等核威慑的必然产
物。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近3000万人口,极力避免战争,
但深信美国随时会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战争,恐惧和怀疑驱使
他们以咄咄逼人的姿态避免战争。而苏联虚张声势和疯狂增
添核武库的行为,则刺激美国不断加大投入,双方迅速拥有
远远超过威慑所需的核武器。
多勃雷宁赴任时,美国核武器占绝对优势,苏联只拥有
数量上可抵消北约质量的常规武器,多勃雷宁离任时,苏联
在两个方面都有绝对数量优势。对抗的危险和军备竞赛的负
担,为两国领导人所不愿。化解危机是必须的,削减过多的
核武器是必须的,他们需要不断试探对方的意图,不断解释
自己的意图,需要在不断增加更多武器的同时商量如何削减
武器。多勃雷宁24年的服务就是为此沟通架桥。
多勃雷宁认为美国的制度决定它不会对苏联发动战争,
但他无法让苏联领导人理解;他也无法让美国人相信,苏联
无意挑战美国的地位,更无意发动核战争,苏联总是经常为
西方提供它是“邪恶帝国”的证据。
没人能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多勃雷宁。苏联领导人之间
甚至不发展私人关系,所以美国驻苏大使永远无法在莫斯科
建立与苏联领导人的联系;而苏联外交纪律要求与西方人交
往时必须有自己的同志在场,避免与西方人单独往来,只有
多勃雷宁坚持独自与美国人交往。
多勃雷宁不在乎国内同志私下议论他像个西方人,因为
政治局依赖他的渠道。他几乎准确预言了每一次美国总统大
选的结果,甚至多次主动与下一任领导提前打交道,并动员
苏联政府在外交上积极配合,以利他们想要的人上台。
历史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多勃雷宁,其烦恼少为人知,古
巴导弹危机时,不知情的他一度被美国人认为是骗子,而
1983年9月1日,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导致269名旅客丧生
时,他一度产生了甩手不干的念头。在美国那间没有窗户的、
双层墙壁、中间夹着防窃听磁场设施的办公室,24年里,他
一直就不得放松。
1986年3月,里根总统得悉多勃雷宁将被提拔为苏共
中央委员会书记时,惊讶地问道:“多勃雷宁居然是个党员?”
被里根忘掉身份的多勃雷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同时为冷
战时期的美苏两国领导人服务的。鉴于他供职的岁月,美苏
能保持恐怖中的和平,对他的贡献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今天,
联合国为他的逝世表示哀悼,他当得起这个荣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