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环保产最新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DOC 15页)

中国环保产最新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DOC 15页)

数据库浏览 中国商业报告库 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 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 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 标 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 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的同时,还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例如全国仅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就有110多家。如果考虑规模效益,其实有几家大型企业集中专业化生产也就足够了。 我国的环保欠账很多,随着未来的发展,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多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89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8.9%,达标率为54.4%,生活污水处理率和达标率比工业污水更低,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没有污水处理厂,直接向江河里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6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873万吨,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的治理远未达标。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随着执法力度加大,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2.环保产业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业的专业领域大致可分为环保产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低公害产品生产、环保技术服务和自然生态保护五大领域。从现状分析,当前环保产业的专业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两个领域。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贡献不大,低公害产品的生产也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致使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不畅,技术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健全。具体数据如下:1997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收入)521.7亿元,其中环保产品生产占40.6%,三废综合利用占39.2%,而环保技术服务仅占12%,低公害产品生产仅占4.4%,自然生态保护仅占3.8%,技术服务的出口创汇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至今环保产业没有形成一支系统化、有规模的咨询服务队伍,缺乏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服务,使环保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状态。 3.环保产品开发极不平衡,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品的主要类别有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1997年产值为211.7亿元,其中,水污染治理设备产值94.5亿元,占44.6%,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产值为87.4亿元,占41.3%,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产值为11.2亿元,占5.3%,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13.8亿元,占6.5%,环境监测仪器产值4.8亿元,占2.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环保产品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的治理方面,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不多,大多数固体废物通过掩埋处理,噪声的控制刚刚起步,环境监测仪器尚未普及,更没有形成全天候、自动化和网络化。虽然我国在除尘、消声和水净化方面的技术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技术成果远未形成大批量生产。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4.环保产业在全国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十分薄弱。 1997年全国环保产业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环保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当年环保产业的产值,最高省份江苏97.55亿元,最低的青海省0.013亿元,相差7503倍。天津市的产值28.48亿元,重庆市仅为2.28亿元,相差12.5倍。东部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津、京、沪、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七省市,该七省市的产值占全国产值的58%,其中仅江苏一省的产值相当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七省区总产值的3倍。中西部地区除陕西稍具规模之外,其他省份的环保产业仅仅开始起步,企业少,产值小,远未形成规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环保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1.环保已成为扩大内需和政府投资的重点之一。 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利用财政债券搞建设,一定要确保资金的合理投向,集中力量搞好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优先安排在建项目。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农林水利建设中有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项目,在城市公用设施中有治理三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在环保项目中,环保产业更是首当其冲。因此,从近期看,环保产业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跨世纪的环保规划展示了环保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由国家环保总局、计委和经贸委制定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于1996年9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项宏大的规划历时15年,从1996年至2010年,第1期规划与“九五”同步。第1期规划由1591个项目组成,包括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黄河、珠江、长江七大流域的污染控制项目,滇池、巢湖、太湖三大湖泊的污染控制项目以及16个重点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水污染控制项目。在大气污染方面,本规划重点控制酸雨区和30个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这项规划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金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者负担”为原则,多方筹措,中央政府在贷款、利用外资和经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现在这项跨世纪的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展示了环保产业未来大发展的前景。 3.“两个根本性转变”给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环保产业带来战略性的变革,市场机制给环保产业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减少废物排放,节约资源能源,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使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变成生产全过程控制,这些都给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要求各国要全面开放、履行国际公约,共同保护全球环境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将臭氧层保护、温室效应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决策和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就要求经济增长应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持平衡和控制环境污染紧密配合,协同动作,厉行可持续发展。为此环保产业就要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强对产生污染的火电、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石油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这对环保产业的硬件开发和软科学咨询将产生新的更大的需求。 再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程临近,环保产业也必将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避免巨大的损失,从现在起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的环保产业,使它成为下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4.新的消费需求给环保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过去我国曾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广大消费者追求最基本的物质消费,对环境质量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全国绝大多数居民已实现了小康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富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广大居民已由消费的“数量”逐步转移到消费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渴望回归自然,企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广大消费者由关心衣食温饱逐步向往健身、美容、休闲、旅游和精神享受。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纯天然产品日益受到青睐,这些都为环保产业的深层开发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环保产业的企业制度陈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环保产业历来被看作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环保基础设施主要靠政府立项、投资、建设和管理。因此环保产业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论经济效益似乎是天经地义。因此,在我国投入运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正常运行,有三分之一不能正常运行,还有三分之一根本不能运行,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建得起,运行不起”,满负荷运行,财政补贴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只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企业或许可以实现“三废资源化”,以厂养厂,但由于政府财政补贴兜底,资源利用既无压力,也无动力,陈旧的企业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良性运营。 2.尚未建立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 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资源保护法律,就法律的层面上已大体完成了法治框架。但是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些法律条款,却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例如投资政策,过去和现在基本上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今后要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投资的格局,为了吸引企业和社会向环保产业投资,必须建立新的投资政策,使环保产业由单纯以行政、法律手段驱动为主向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转变。再如科技政策。环保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