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计算分析
一制动技术条件:
1. 行车制动:
2. 应急制动:
3. 驻车制动:
在空载状态下,驻车制动装置应能保证机动车在坡度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1.2倍以下的机动车为15%),轮胎与地面的附着系数不小于0.7的坡道上正反两个方向上保持不动,其时间不应少
于5分钟。
二制动器选型
1.最大制动力矩的确定
根据同步附着系数和整车参数,确定前后轴所需制动力矩的范围,最大制动力是汽车附着质量被完全利用的条件下获得的,设良好路面附着系数φ=0.7。
满载情况下,确定前后轴制动器所需要的最大制动力矩。
为:前轴Mu1=G*φ(b+φ*h g)*r e /L (N.m)
后轴Mu2=G*φ(a-φ*h g)*r e /L (N.m)
或者Mu1=β/(1-β)* Mu2 【β=(φ*h g+b)/L】
其中r e -轮胎有效半径a-质心到前轴的距离
b-质心到后轴的距离h g -质心高度
L-轴距φ-良好路面附着系数
G-满载总重量(N;g=9.8m/s2)
同理:空载亦如此。
前轴;Mu11 后轴:Mu21
根据满载和空载的情况,确定最大制动力矩,此力满足最大值。
所以:前轮制动器制动力矩(单个)≥Mu1或Mu11/2
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单个)≥Mu2或Mu21/2
2.行车制动性能计算(满载情况下)
已知参数:前桥最大制动力矩Tu1(N.m) 单个制动器
后桥最大制动力矩Tu2(N.m) 单个制动器
满载整车总质量M(kg)
①整车制动力
Mu1= Tu1*φ*2 (N.m)
Mu2= Tu2*φ*2 (N.m)
Fu= (Mu1+ Mu2)/r e (N)
②制动减速度
a b=Fu/M (m/s2)
③制动距离
S= U a0*(t21+ t211 /2)/3.6+ U a02 /25.92* a b
其中:U a0 (km/h)-制动初速度,t21+ t211 /2 为气压制动系制动系作用时间(一般在0.3-0.9s)
3.驻车制动性能计算
满载下坡停驻时后轴车轮的附着力矩:Mf
Mf=M*g*φ(a*cosα/L -h g*sinα/L)*r e (N.m)
其中附着系数φ=0.7 坡度20%(α=11.31o)
在20%坡上的下滑力矩:M滑
M滑=M*g*sinα*r e (N.m)驻车度α=11.31o
则Mf>M滑时,满足驻车要求。
三储气筒容量校核
设储气筒容积为V储,全部制动管路总容积为∑V管,各制动气室压力腔最大容积之和为∑V s , 其中∑V管约为∑Vs的25%-50%,V储
/∑V s=20-40(推荐值)。
①未制动时
因为∑V s=0,管路中的压力与大气压力P o相等。
所以制动管路、储气筒和制动气室系统中的空气绝对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和为:
∑PV=(P储+P o)*V储+ P o*∑V管
②完全制动时
当制动管路和气室中的相对压力达到制动阀所控制的最大压力P max后,将储气筒、制动管路、制动气室隔绝,此时制动气室的容积被充分利用,同时制动后储气筒中相对压力降至P1储。
则制动系统中的空气绝对压力与容积的乘积总和为:
(∑PV)1 =(P1储+P o)*V储+ (P o+P max)*(∑V管+∑V s)设系统的空气膨胀过程为等温过程。
则∑PV=(∑PV)1
即:(P储+P o)*V储+ P o*∑V管=(P1储+P o)*V储+(P o+P max)*(∑V管+∑V s)
因此,在空压机不工作时进行一次完全制动后储气筒压力降(一般不超过0.03Mpa).
△P储= P储- P1储=[(∑V管+∑V s)(P max+P o)- P o*∑V管]/ V储储气筒中的压力有最大压力降至最小安全压力(一般取0.5Mpa)前的连续制动次数(一般取8-12次)
n=lg(P储max/ P储min)/lg[(+(∑V管+∑V s)/ V储]
其中P储max为储气筒内空气的最高绝对压力
P储min为储气筒内空气的最低绝对压力
四空压机的选择
空压机的出气率应根据汽车各个气动装置的耗气率来确定。
每次制动所消耗的压缩空气的容积为:
V=∑V管+∑V s
每次制动所消耗的压缩空气的质量(耗气率)为:
W=P*V/9.8*R*T
其中:P-制动管路压力(Pa)R-空气的气体常数取29.27
T-热力学温度(K)
每单位时间内制动消耗的压缩空气的质量为:
W=W*m
其中:m-单位时间内制动次数,市内取0.8-1.4次/min,郊外取0.2-0.5次/min。
所以:客车制动总耗气率(W O)=W+∑W f+W e
其中:∑W f-车上各种气动附属装置的耗气率总和(kg/min)W e-单位时间内容许漏气量,一般取3x10-6 kg/min
考虑压缩空气其他一切损失,所以空压机出气率应为W空=(5-6)W O
取空气密度为1.3kg/m3
则按容积计算的空气压缩机出气率应为V空=W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