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
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
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派盆景、
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
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
体现了扬州民的非凡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此外,
还有吟咏运河的诗词歌赋、由运河作要重要传播渠道的扬州
宗教文化等,也都是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
分。现举要如下: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
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
印刷技艺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典型代表。这一技艺始于唐
代,以后历代都有发展,到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扬州曾是历
代的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清代扬州诗局奉旨刊刻的《全唐
诗》,因校刻俱精而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传统雕版印刷
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包含备料、雕版、印刷与套色、装帧四
个环节。目前国内唯有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全套雕
版印刷工艺,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珍藏着近30万块
雕版版片,继续采用印刷线装古籍,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
工艺及其文化形态得以薪火相传,因而被誉为“中国一宝”。
2005年,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建成开放。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起于战国,兴
于汉唐,盛于明清。其格调清新,典雅绚丽,富于东方神韵,
成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风格上,它
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派漆器的精致,同时又独扬州的地
理与人文特征。在工艺技法上,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
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
漆画等装饰工艺各具特色,精妙神奇。当代扬州漆器艺术正
处于炉火纯青的全盛期,品种齐全,佳作迭出。扬州漆器厂
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数十
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或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接
待场所陈列,或被国家征集为珍品收藏。2004年,扬州漆器
髹漆饰技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地产保护。
【扬州玉雕】扬州琢玉工艺有着5300多年的历史,扬
州并不产玉,扬州玉器却在长时期里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
水准,“和田玉,扬州工”成为流行全国的一句谚语。随着
运河给扬州带来的三度繁荣,扬州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
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玉雕大师云集运河名城扬州,技盖
群雄,精品迭出,成为全国琢玉中心。现存北京故宫珍宝馆
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原料重达5.3吨,采自新疆密勒
塔山,乾降年间运来扬州。工匠们耗时六年,完成这座玉雕,
经古运河送往北京宫廷。扬州玉器厂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
业,精品纷呈,数十件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
为珍品收藏;并创办了玉器学校,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扬州玉
雕传承人;成立了扬州玉器研究所,推动了中国玉文化事业
的发展。
【扬州清曲】扬州清曲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
小唱等,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扬州清曲南北交融,雅俗共赏,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
性民间曲种。扬州清曲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并
对国内许多戏曲和曲艺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对扬州地方戏
剧扬剧音乐的形成有过重要的影响。一曲《好一朵茉莉花》
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音乐源头即是扬州清曲中的一个著名
曲牌“鲜花调”。扬州清曲以丝弦乐伴奏为主体,有四胡、
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又以擅板、瓷盘(瓦碟)、酒杯
为敲击乐,演唱者各操一种乐器,“手口相应”的表演技巧
体现了这一古典曲艺的传统美学特征。扬州清曲曲词具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品位,富有文采,意象深远,韵味无穷。
【扬州评话】汉代扬州就有说唱艺人的活动。作为曲种,
扬州评话的历史约有400年。明末出现了杰出说书家柳敬亭,
他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成为评话的典范,被评话艺人尊为祖师
爷。现代又出现了王少堂等评话大师,使扬州评话享誉海内
外。扬州评话传统书目十分丰富,代表书目有《水浒》、《三
国》等,另有《清风闸》、《飞跎传》等为本曲种独有书目。
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氏水浒”和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氏
三国”,是近现代最著名的扬州评话流派。扬州评话以扬州
方言说表,多为一人表演,只说不唱,说表生动、形象、细
腻、严谨、深刻、实在。它的传授方式分为家传、师承两种,
均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方法。
【扬剧】扬剧是在扬州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
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它产生于民间,以扬
州方言念唱,质朴生动,贴近生活,曲调丰富多彩,表现力
强。因而特别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俗中
有雅,雅俗共赏。20世纪初以来,扬剧得到迅速发展与流行,
《百岁挂帅》、《夺印》等剧目曾风靡全国。
【扬州剪纸】扬州剪纸千百年来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剪纸艺术中声誉卓著,是南方剪纸的
代表。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
洁,技法求变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
张永寿是扬州剪纸的杰出代表,他引导扬州剪纸从实用性向
装饰性和艺术性转化,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更高的
境界,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民歌】扬州地方民歌十分丰富多彩,其中的水上
劳动号子,如撑船、背纤、拉网、放鸭号子等,具有鲜明的
运河水乡音乐特色。扬州小调旋律流畅,结构规整,短小精
悍。扬州民歌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有《好一朵茉莉花》、《拔根
芦柴花》、《杨柳青》、《撒蹚子撂在外》、《数鸭蛋》等。
【扬州徽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京戏原本并不
是北方的戏种,它源于徽班。当初,很多扬州盐商家里都蓄
养着徽州的戏班,“四大徽班”就是从扬州进京的。清乾隆
五十五年(1790),为给皇帝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
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进京。此后,进京的徽班
逐步合并为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京剧在此基
础上产生。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扬州成为京剧国粹的重要
发源地。
【运河诗歌】扬州的许多诗歌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称
为“运河文学”。南朝民歌有:“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隋炀帝的《泛龙舟》说:“舳舻
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
海西头。”唐代是扬州诗歌的巅峰。出生于扬州和到过扬州
的诗人为数众多,知名者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吴
中四杰”之一的扬州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获得
“孤篇压全唐”的美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李白送朋友孟浩然来扬州,写下了千古名句“烟花三
月下扬州”。刘长卿送女婿来扬州,写下了“落花逐流水,
共到茱萸湾”的句子。刘禹锡在扬州的宴席上,为白居易写
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佳句。白居易的
《长相思》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
点点愁。”皮日休《汴河怀古》对隋炀帝作了客观评价:“尽
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
功不较多。”宋代王安石有名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
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元代萨都剌《过广陵驿》有“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
又上广陵船”句,明人张萱《邗沟怀古》则写道:“不尽邗
沟水,微茫日夜流”。扬州运河诗歌连篇连牍,佳作众多。
【扬州宗教】扬州宗教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东
南地区引人注目,这与古运河这条交通大动脉关系密切。隋
炀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扬州期间大大推动了佛教的
兴盛。总管扬州时,他曾建慧日、法云两个道场,安置了来
自南方的千余名僧人。在隋炀帝三下扬州的浩荡队伍中,总
是有大批僧尼和道士。著名寺庙禅智寺、山光寺,原来都是
隋炀帝的宫殿。这位皇帝是利用宗教巩固政治稳定的能手。
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毅然东渡日本,五次
失败而矢志不渝,最终获得成功。为了东渡,鉴真曾在瓜洲
新河与扬子东河口造船。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在扬州简直
就是以庙为宫,其中最著名的是高旻寺和天宁寺。他们还到
过香阜寺、莲性寺、慧因寺、上方寺、重宁寺等寺庙,并留
下了大量宗教诗篇。普哈丁是与扬州古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
伊斯兰教传教士。他在扬州建造了第一座礼拜寺仙鹤寺,成
为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这位阿拉伯人在扬州生活了十年,
不幸死在从山东回扬州的运河航船上。安葬在运河河边是普
哈丁的生前愿望,如今普哈丁墓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