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吸收光谱法(IR)
(3)单色器
光栅(材料:KBr、NaCl)
(4)检测器
(a)热检测器类型:热电偶、测辐射热计、热电检测器、气体 检测器 原理:受光辐射后,晶体表面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产生信号 (b)光检测器类型: 硒化铅(PbSe)、汞镉碲(HgCdTe)等 原理:受光照射后,导电性发生变化产生信号
(5)记录仪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缺陷: • 完成一幅红外光谱的扫描需10min,不能测定瞬间光 谱的变化,也不能与色谱仪的联用。 • 分辨率低(通过单色器获得的单色光不可能很高)
特 征 吸 收 带 ( 伸 缩 振 动 )
指 纹 吸 收 带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
=C-H O-H C-H CC C=C C=O C-C,C-N,C-O C-X
O-H(氢键)
S-H P-H CN
N-O N-N C-F C=N
N-H
C-H,N-H,O-H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指纹区 50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 4、红外吸收光谱仪
一、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1、光源 Nernst灯、SiC棒 电加热后能发射高强度连续红外光 2、样品池 气体样品:注入抽真空的气体吸收池。 液体样品:滴在可拆池两透过窗之间形成薄的液膜。 (通过两窗间的不同厚度垫片,调节光程) 固体样品:用300mg光谱纯的KBr粉末与1~3mg固体样品 共同研磨混匀后,压制成1mm厚的透明薄片,放于光 路中。KBr在4000~400cm-1光区无吸收。
• (2).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简介 原理:检测器得到一个干涉强度对光程差和红外光频率的函 数图,经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傅立叶变换,得到普通的 吸光度或透光率随波数变化的红外光谱图。
(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图2.14 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示意图
• FTIR的特点: • 测定速度快。1S或更短时间获得一张红外图谱, 实现了与色谱仪的联用。 • 灵敏度和信躁比高。(捡出极限10-9~10-12g) • 分辨率高。(波数精度达0.01cm-1) • 测定的光谱范围宽。
有些因素使红外吸收峰增多 (1)倍频和组合频的出现 (2)振动耦合 (3)费米(Fermi)共振 振动耦合——当两个基团位置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有一个 公用原子连接,相应的特征峰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 费米共振——泛频峰与基频峰的耦合 影响吸收峰强弱的因素:分子在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概率和振 动过程中的偶极矩的变化。 A、分子由基态振动能级(0=0)向第一激发态(1=0)跃迁的 概率较大,因此基频峰较强,倍频峰较弱或很弱。 B、极性基团(O-H、C=O、N-H 等)振动时,偶极矩变化 较大,有较强的吸收峰; 非极性基团(C-C、C=C等)的吸收峰较弱;分子越对称, 吸收峰越弱。
as(CH3)1460㎝ -1
不对称 υ as(CH3) 2960㎝-1
(2)基本振动(简正振动)的理论数 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的振动形式个数: 非线性分子:3N-6个基本振动形式 线性分子:3N-5个基本振动形式 实际上的基频峰数目总是小于简正振动数。
例2
CO2分子
三、红外吸收峰及其影响因素 大多数化合物的图谱上出现的峰数目比理论计 算数目少得多,原因如下: (1)无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 (2)振动频率相同或很接近振动的简并为一个 吸收峰。 (3)某些振动吸收强度太弱,仪器无法检出。 (4)某些振动吸收频率超出仪器的检出范围。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1、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1)伸缩振动 (stretching vibration):沿键轴方向的 键的伸长或缩短的振动(键 角不变)
2)变形振动: (bending vibration):垂直于键角方向,键角 发生变化的振动(键长不变)
甲基的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甲基: 对称 υ s(CH3) 2870 ㎝-1 变形振动 甲基 对称δ s(CH3)1380㎝-1 不对称δ
(5)1300~900cm-1区域: 所有单键的伸缩振动、一些含重原子的双键 振动(P=O、S=O) 此区域官能团特征性不强,但信息丰富。 (6)900~670cm-1区域: 此区域可指示:-(CH2)n-的存在、双 键取代程度和类型。 n=1:吸收峰为785~ 775cm-1 n4:-CH2-的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为724~ 722cm-1 n越小,吸收峰越向高波数移动。 苯环有取代基产生的吸收峰也出现在此区域。
偶极矩() =分子所带电量(q)正负电荷中心距离(d) 非极性双原子分子(N2、O2、H2): 分子完全对称(d=0),无红外吸收。 极性分子( 0): 由于分子中的振动使d的瞬时值不断变化,从而不 断变化,有一个固定的变化频率。当照射的红外光 的频率与分子的偶极矩的变化频率相匹配时,分子 的振动(红外活性振动)与红外光发生振动偶合而 增加振动能,振幅加大,即分子由振动基态跃迁到 激发态。——吸收红外光
二、分子的振动形式 1、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谐振动——沿键轴方向的伸缩振动
分子振动能量(E)=(+1/2)hf 式中:h——普朗克常数 f——振动频率 ——振动量子数(0,1,2,3,……) 基态振动能级: =0 激发态振动能级 =1,2,3,……
分子从基态( =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1),即 =1,产 生的吸收峰称基频峰,吸收的红外光的波数为 。 (E)= E1-E0=(1+1/2)hf -(1/2)hf=hf =h/2· (k/)1/2 f= 1/2•(k/)1/2=c/ = c =1/2c•(k/)1/2 ……Hooke定律 式中:c——光速 k——化学键力常数 ——原子折合质量 ( =mA.mB/(mA+mB)) 当以折合相对原子量Ar表示时: =1302 (k/Ar)1/2 (Ar=N ,N:阿弗伽德罗常数=6.02×1023) =2、3……产生的吸收峰称倍频峰。 某些分子振动偏离谐振动(非谐性),形成组合频率,倍频和 组合频通称泛频,产生的吸收峰称泛频峰。
O-H N-H P-H S-H 3630 3350 2400 2570 3330 C-H Ar-H 3060 =C-H 3020 -CH3 2960,2870 CH2 2926,2853 -CH 2890 CC 2050 CN 2240 R2C=O 1715 RHC=O 1725 C=C 1650 C-O 1100 C-N 1000 C-C 900 C-C-C <500 C-N-O 500 H-C=C-H 960(反) R-Ar-H 650-900 H-C-H 1450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 1、概述
波数()=1/波长() 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 ( =0.78~2.5m, =12800~4000cm-1) 中红外光谱 ( =2.5~25m, =4000~400cm-1) 远红外光谱 ( =25~1000m, =400~10cm-1) 中红外区( 4000~400cm-1)主要是振动吸收区,是 有机物红外吸收的最重要范围。
O C R(二聚体)
2、外部因素 (1)物态的影响 (2)溶剂的影响 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 动频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并且强度增大。 尽量采用非极性溶剂,防止溶质与溶剂之间 的相互作用。 常用溶剂:CS2、CCl4、CHCl3 三、常见化合物的特征基团吸收频率 “波谱解析中详细讲解”
• 3、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基团的特征峰与相关峰 1、特征峰与相关峰 特征峰——具有能代表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 度的特征频率的吸收峰。可用以鉴定官能团。 相关峰——某基团的一组特征峰构成该基团的 相关峰。 2、红外光谱的分区 常见有机物基团在4000~670cm-1有特征基团频 率。红外光谱划分为6个区域:
R C O
1715cm-1
R
C O
R
C O
1665cm-1
1680cm-1
(3)空间效应 若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质被破坏时,吸 收频率向较高波数方向移动。
(4)氢键效应 氢键使基团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吸 收强度增加。
O......H RCOOH (游离) R C O H......O
1760cm-1 1700cm-1
样品制备技术
(1)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大多 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5~70%范围内。浓度太小,厚度太 薄,会使一些弱的吸收峰和光谱的细微部分不能显示出来; 过大,过厚,又会使强的吸收峰超越标尺刻度而无法确定它 的真实位置。有时为了得到完整的光谱图,需要用几种不同 浓度或厚度的试样进行测绘。 (2)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水分的存在不仅会侵蚀吸收池 的盐窗,而且水分本身在红外区有吸收,将使测得的光谱图 变形。 (3)试样应该是单一组分的纯物质。多组分试样在测定前应 尽量预先进行组分分离(如采用色谱法柱分离、蒸馏、重结 晶、萃取法等),否则各组分光谱相互重叠,以致对谱图无 法进行正确的解释。
• 2、基本原理 一、红外光谱的产生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 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因此红外光谱的 吸收峰是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带。 物质吸收红外光应满足两个条件: (1)红外光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振动能级跃 迁时所需的能量。 (2)红外光与物质之间有偶合作用,分子在 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的变化。
• 5、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朗伯—比耳定律 A=KLC 三、未知物结构的确定(红外谱图的解析) 光谱解析的一般原则: 1、了解与试样性质有关的其他方面资料 试样来源、元素分析值、相对分子质量、熔 点、沸点、溶解度及有关化学性质。
官能团区:4000~1300cm-1 此区域每一个红外吸收峰对应一定的官能团。 指纹区:1300~670cm-1 此区域各种单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H弯曲振 动之间相互偶合,能表现出结构的微小变化, 因此能表征整个分子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