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教材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教材
3、感情限制。咨询师和求助者心理的沟通和接近,是咨询 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但这种接近是有限度的。 彼此的沟通必须限制在工作范围内,感情因素必须严格控制,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关心,只能限制在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 心理障碍方面。除此而外,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及其他 问题。在人本主义理论框架内进行咨询时,所谓的“情 人”“坦诚”“自我开放”“情感表达”之类的操作,必 须自觉控制分寸;在精神分析框架内咨询,要谨慎“反移 情”等等。 心理咨询禁止咨询师与求助者在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咨询 活动。 情感限制另外一种含义,是咨询师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带入 咨询过程。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 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 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 业标准》(试用版))。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 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 这一定义函概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全部内容, 其中包括: 1. 是一种专业,一种职业,需要对职业负责,既需要心 理学的一般知识,又要掌握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 识。
2. 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包括: 非标准化方法:心理咨询; 标准化方法:心理治疗;不包括药物的使用。 3. 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即所谓“帮助求 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 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行为问题。不帮助解决任 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区别
心理指导是帮助人们做出影响生活的重大抉择的过程。 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卫生、心理学或人的发展的原理, 通过认知、行为或系统的干预方法和策略,处理关于健康、 个人成长、生涯发展及病理学等问题。” 心理治疗关注于与精神内部、内在和个人的问题与冲突有 关的严重问题。 强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可以使心理咨询师在临 床操作中,不把两者混淆。在交替使用两种措施时,自身 的角色能随时自觉地转换,以免发生角色混乱的错误。
在前期学术理念和方法学基本确立之后, 心理咨询作为心 理学的实践活动便开始了。尽管当时还称不上是一种专门 职业, 但一门心理学的新分支学科己蕴育在这类活动之中 了。
二、 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
据文献记载,心理咨询不是发端于“职业指导”,而是起源于1896年 诞生的《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作为《临床心理学》的早期内 容,早在“职业指导”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韦特默(L.Witmer 1896),咨询心理学的创始人。不但在19世纪末 研究提出了“临床心理学”概念;而且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进行 儿童行为问题的健康咨询;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第一本书《临床心 理学 》。由于他当时肩负着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所以提出了就业 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这为后来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和开辟了阵地。 1907年,比尔斯(C.W.Beers)出版《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t)。 1908年,帕森斯(F.Parsons)在美国的波士顿创立 “就业辅导 局”。于次年又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 培养标准,这一“培养标准”,后来成为教育训练委员会研究生博士 课程培养计划的认定标准。 1954年,由20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 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师执照。 咨询心理学诞生以后,促使它大踏步前进的外在因素,是社会现 实的需要;内部关键因素,是该学科自身方法学的发展。
(五)中立性态度 在心理咨询的全部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 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对 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理解, 并有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 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是什么? 中立性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 咨询师的中立性态度可以增强求助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 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要注意,既然是中立态度,在情绪、情感以及观点方面, 咨询师既不能固执己见,又不能随意迎合求助者的情感观 点。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
心理咨询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在个人素质方面,尚 需具备如下条件: 一、简述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思维方式(正确观点)与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咨询工作 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一切迷信、巫术。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所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 体观念。 1、 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 系。 2、 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引起求助者心 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交互 作用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 3、 整体性观点。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互相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心理咨询的基本特征
着重正常人 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帮助 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 强调认知因素,注重理性的作用 研究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 性差异 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等因素,人可利用改变环境。
心理咨询六“不是”
不是生活咨询 不是社交谈话 不是逻辑分析 不是交朋觅友 不是安慰别人 不是替人除难
2、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 助者。因为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其本身总是在不断 发展变化着。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你就会发现,他们的 情绪、情感、思想方法、对问题起因的看法、对事件后果 的预期、待人接物的行为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总是发生 变化。如果咨询师在求助者的演变中,善用发展眼光做动 态考察,就可以用非常自然的引导方法,使求助者渐渐脱 离心理问题,而向好的方向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始 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是变 化来的,同样也是在变化中渐渐消除。这是在心理咨询中 确立发展观点的事实依据。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思 维方法。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应使用 这种思维方法: 1、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一开始,刚刚面对求助者的心 理问题时,就应当集中考虑他的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原因; 若有个人史根源,这种个人史根源与现实的症状之间,又 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咨询心理学》中,“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 1.广义的心理咨询:它函概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 段。既包括 “狭义的心理咨询” ,也包括心理治疗。 2.狭义的心理咨询: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是各 类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的统称。 《咨询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咨询”和“心 理治疗”是这门学科临床干预工作的左膀右臂。面对严重 心理问题,可以使用标准化手段去对付;面对一般的心理 问题,可以用非标准化手段去对付。
2、时间上的限制。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咨询时间一般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较好(初次咨询可以适 当延长),两次咨询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 每次咨询时间予以限定,有助于将问题集中处理。一个时 段讨论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可以帮助求助者更加深 刻地考虑问题。两次咨询之间留有间隔,可使求助者有机 会充分体验咨询的感受,并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咨询中获 得的新理念。 每次咨询时间予以限定也不是绝对的。根据求助者心理特 点,年龄大小和问题的性质,可以适当调整,增加或减少 咨询次数或间隔时间。 咨询关系也是有限制的。咨询结束,咨询关系也就终止。 不能再以“朋友”关系往来。
罗杰斯(C.Rogers)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 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 为、态度发生的过程。 威尔森等(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 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 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就是咨 询师,B就是求助者。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 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做些什么。心理咨询应 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 3所要达到的目标。
4、咨询目标限制。心理咨询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心理 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咨询的复杂程度、咨询师个人实 际能力来决定,它不是任意的。 ⑴ 心理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⑵在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上以及最后结束咨询时,到底能 将心理问题解决到说明程度,这也是有限制的。换句话说, 对咨询效果的预期,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
(三)限制性观点 心理咨询是有某些限定的职业活动。 在咨询中规定的各种限制,是保证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咨询师的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 只限于解决心理问题本身,而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 事件。也就是说,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 的具体问题。比如,可以解决离婚后的心理问题,但不能 介入和解决求助者的再婚问题,因为那是“婚姻介绍所” 的任务。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学科形成前 石器时代:在头颅“开洞”,以放出魔鬼
中世纪:驱鬼—患者被打得遍体鳞伤;
宗教仪式 1793年,开始认为情绪错乱是心理上的疾病 Philippe Pinel医生在巴黎改造庇塞特 精神病医院,开始对病人的人道治疗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P393 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 了几个充分和必要条件: 1、高尔顿(F.Calton)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 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年); 2、卡特尔(J.M.Cattell)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 文(1890年); 3、韦特默(L.Witmer)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 矫正诊所(1896年); 4、比内—西蒙(A.Binet—T.S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 制智力测量(1904年); 5、大卫(Davis)为防止学生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 导(1907年); 6、帕森斯(F.Parsons)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