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

浅谈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

浅谈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
发表时间:2012-11-28T15:19:14.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林雷[导读] 确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经济损失[5]。

王林雷(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卫生院江苏丹阳 212342)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20-01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高血压病患者联用三种足量的包括利尿剂在内的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不能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又称难治性高血压[1]。

顽固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0%~32.5%,可由诸多因素所致,对患者健康危害极大,必须采取积极、有效、安全、长期的治疗措施。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1~2011年收治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36~82岁。

1.2方法约10%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了三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称为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

对顽固性高血压的处理,首先要寻找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

2 治疗
2.1血压测量错误袖带大小不合适,上臂围粗大者使用了普通袖带;袖带置于有弹性阻力的衣服(毛线衣)外面;放气速度过快;听诊器置于袖带内;在听诊器上向下用力较大;假性高血压可发生在广泛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的老年人,测量肱动脉血压时需要比动脉腔更高的袖带压力方能阻断血流,因此血压表上显示的血压数值高于实际动脉腔内的压力[2]。

2.2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采用不合理的联合治疗不能显著增强降压效应;采用了对某些患者有明显不良反应的降压药,导致无法增加剂量提高疗效和不依从治疗;在三种降压药的联合治疗方案中无利尿剂[3]。

2.3药物干扰降压作用同时服用干扰降压作用的药物是血压难以控制的一个较隐蔽的原因。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拟交感胺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制剂、环孢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避孕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降压药的作用。

2.4容量超负荷摄入钠盐过多、肥胖、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通常有容量超负荷。

2.5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发生顽固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在降压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明显改善血压控制。

肥胖者减轻体重5kg就能显著降低血压或减少所使用的降压药数量[4]。

2.6继发性高血压其中肾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老年患者。

约1/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而且有些患者无低血钾症。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不少见。

3 讨论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1999)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建议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8.6kPa(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将收缩压≥18.6kPa(140mmHg)和舒张压<12.0kPa(90mmHg)者单独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指治疗计划包括生活方式措施和足够剂量的药物联合应用后,不能使典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至18.6/12.0kPa(140mmHg/90mmHg)以下,或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收缩压不能降至18.6kPa(140mmHg)以下。

国外有报道大约10%的高血压为顽固性高血压。

诊断顽固性高血压前必须首先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如:白大衣性高血压及白大衣效应。

研究表明高血压中约1/4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仅为白大衣效应。

所谓白大衣性高血压即是在诊所虽测血压升高,而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

将病人在诊所短暂的血压升高称为白大衣效应或白大衣现象。

白大衣效应是产生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基础。

相当一部分顽固性高血压仅是白大衣效应的结果。

另外粗壮上臂而未用适合的袖带也会造成假性顽固性高血压。

明确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经济损失[5]。

总之,进一步探求顽固性高血压的潜在病因,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去除妨碍治疗的外界因素,耐心细致地重新审视治疗方案,改善病人依从性,重视个体化治疗方案,相信大多数的顽固性高血压都可以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00.
[2]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64l- 649.
[3]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4]穆树敏,周建之,王凤玲.1839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及合并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06,46(35):18.
[5]余根球,赵连友,刘国仗等.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01-4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