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发展与转型出发,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市产业现状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静态和动态的区位商分析探讨发展的优势产业,并通过苏州市的SWOT分析,结合苏州所在区域经济背景,提出苏州市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建议,旨在增强苏州市的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 竞争力 SWOT 产业结构 1

目录 1前言 ........................................................................................................................................ 2 2 相关理论综述 ....................................................................................................................... 2 2.1 地区竞争力 .................................................................................................................... 2 2.2 生产要素决定论 ............................................................................................................ 2 2.3 比较优势理论 ................................................................................................................ 3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2.5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发展 ........................................................................................ 3 3 苏州市概况 ........................................................................................................................... 4 4 苏州产业发展的现状 ........................................................................................................... 5 4.1 苏州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 5 4.2 苏州的优势产业 ............................................................................................................ 7 4.2.1 区位商法 ................................................................................................................. 7 5.2.2 苏州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区位商 ................................................................. 7 4.2.3 苏州市第三产业分产业的区位商 ......................................................................... 8 5 苏州市SWOT分析 ............................................................................................................... 9 5.1优势 ................................................................................................................................. 9 5.2劣势 ................................................................................................................................. 9 5.3 机遇 .............................................................................................................................. 10 5.4 挑战 .............................................................................................................................. 10 6 苏州的区域经济联系 ......................................................................................................... 10 6.1与上海的关系 ............................................................................................................... 10 6.2与长三角区位关系 ....................................................................................................... 10 6.3与环太湖经济圈的区位关系 ....................................................................................... 11 7 苏州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建议 ............................................................................................. 12 2

1前言 在当今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区域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热点,成为政府官员乃至城市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产业发展的问题是区域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的区域要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处理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关系。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地级市,同样面临着区域发展的各种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机遇最好的地区,但这也造成了区域之间竞争的激烈,复杂的经济联系给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造成了阻碍。 本文希望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的分析和区域背景的分析,梳理发展的部分思路,探究苏州产业的竞争力如何保持和增强,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地区竞争力 概念源自国家竞争力,即指某个特定地区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 研究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意义在于寻求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此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部门,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产业的竞争力同样也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

2.2 生产要素决定论 这种观点强调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管理)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决定。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众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中,成本或者说价格是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方面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因而劳动力、资金、自然禀赋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更有竞争力。 现代生产要素决定论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会逐步枯竭,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竞争力来源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而决定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因此,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在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3

2.3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不再坚持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把资本要素引入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分析中,认为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由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由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不同产品的要素使用密集度不同,各区域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裕的要素的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地区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其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并从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当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能有效地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销售商品;而当一个地区的收入达到相当高水平时,消费者偏好会使消费者表现出多样化选择,而为差异化产品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因而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