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流感染课件

血流感染课件


5.6%
2.9% 3.9% 2.9% 1.9% 1.9%
6.3%
3.0% 2.0% 2.7% 2.0 1.1%
7.2%
4.3% 5.9% 3.2% 2.4% 1.5%(厌)
病原菌
新生儿组 (n=610)
婴儿组 (n=540)
儿童组 (n=384)
凝阴葡萄球菌
肠球菌 金葡菌 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孢菌 克雷伯菌菌属 产碱杆菌 沙门菌属 不动杆菌
初次有效治疗后72小时内热退
无迁徙病灶的依据

复杂性血流感染的定义
◦ 血培养阳性,并不符合以上标准

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
◦ 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 各种操作技术的开展

发病率:0.34%~2.8%
综合性医院、ICU及接受骨髓移植受者可达1%
血流感染:引起死亡原因第13位
◦ 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短暂入血,无毒血症
◦ 毒血症(toxemia):细菌毒素所致,伴全身症状,细菌
可以buruxue ◦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伴毒血症表 现 ◦ 脓毒血症(sepsis):由于感染导致宿主反应异常,引起
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包括以上

青霉素敏感株 ◦ 大剂量青霉素或氨苄西林

低度耐药或中介株 ◦ 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 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亦可选用大剂量青霉素(≥1000万u/d)或氨苄 西林(阿莫西林) ◦ 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呋辛亦有效 ◦ 新氟喹诺酮类亦具良好作用

高度耐药株 ◦ 万古霉素±利福平或新氟喹诺酮类 ◦ 新氟喹诺酮类体外有效
医院多于社区 医院感染者 耐药程度高 医院多于社区 医院感染者 耐药程度高 医院
社区或医院 医院

血流感染的定义 引起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变迁


引起血流感染的诱发因素
血流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菌血症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以上 并伴有畏寒、寒战、发热体温>38℃或<36℃

并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
◦ 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 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 皮疹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 其原因可以解释
213(55.47%)
22(5.73%) 5(1.30%) 7(1.86%) 22(5.73%) 22(5.73%) 9(2.34%) 18(4.69%) 28(7.9%) 6(1.56%)
伯克霍尔德菌属
阴沟杆菌 真菌
1(0.16%)
4(0.66%) 2(0.33%)
2(0.37%)
4(0.74%) 5(0.92%)
◦ 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等标准符合2条 ◦ 太过宽泛——强调基础(炎性介质或微生物),更改标准 (Sepsis 3.0)

Sepsis 1.0:感染+SIRS≥2条 Sepsis 2.0:Sepsis1.0+新21条标准

Sepsis定义的修改
◦ 对Sepsis的认识逐渐深入
◦ 在各地研究中更加可靠
7(1.82%)
2(0.52%) 11(2.86%)
临床儿科杂志2014.32(7)

20世纪70年代以G-菌为主,目前主要耐药菌感染多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葡萄球菌增多(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近年来肠球菌增多 念珠菌血流感染增多,90年代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第4位,占

ICU第3位,为80年代的2~5倍
拉美(11743) 21.6 18.2 13.3 3.3 10.1 3.0 3.8 6.5 5.5
欧洲(26613) 19.5 22.4 14.6 7.2 7.3 3.5 2.9 6.1 4.2
4.1(不动杆菌) 2.5(不动杆菌)
*1997-2002 SENTRY program.Diagn Microbial Infect Dis 2004,50:59-69
各种大手术开展(心血管系统等)、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 物、烧伤创面、气管插管/切开、静脉导管、肝硬化、糖尿病 等等

静脉导管留置:约90%CRBSI相关
◦ 医院获得性耐药葡萄球菌感染重要因素(MRS)

导尿管留置
◦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机械通气
◦ 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菌属等G-b

死亡率:20%~50%

血流感染的定义 引起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变迁


引起血流感染的诱发因素
血流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一项来自非洲的Meta分析
◦ 回顾性研究
22个研究,58296个病人
15166位成人发生2051例(14%)血流感染 43130位儿童发生3527例(8%)血流感染
◦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

血培养病原菌阳性并非诊断BSI的唯一标准 血培养阳性90%考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
◦ 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白念珠菌

草绿色链球菌约70%为BSI 肠球菌阳性约38%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26% 血培养阳性<5%考虑血流感染
◦ 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

以下情况考虑污染
◦ 仅从单一血培养标本中获得该菌
◦ 患者并无血管内留置导管或其他植入物
◦ 原有感染类型并不像由该菌所引起

以下情况考虑病原菌
◦ 两次血培养获同一病原菌 ◦ 血培养结果与脓液、胸/腹水等其他部位标本培养结果为同
一病原菌

尽早开始经验治疗(留取血培养标本后) 根据细菌药敏调整用药
静脉输液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
◦ 真菌血流感染

广谱抗菌药物
病原 表葡等凝固 酶阴性葡萄 球菌
感染源及可能的入 侵途径 静脉留置导管,体 内人工装置
发病场所 医院
备注 医院内获得者多 为甲氧西林耐药 株
金葡菌
外科伤口,蜂窝织 炎疖,烧伤创面感 染
尿路感染,留置导 尿管,腹膜透析伴 腹膜炎,泌尿生殖 系统手术或操作后 社区获得性肺炎

分枝杆菌增多,以尿分枝杆菌多见,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
◦ HIV阳性者血流感染,42%结核分枝杆菌阳性

厌氧菌/混合感染呈下降趋势

血流感染的定义 引起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变迁


引起血流感染的诱发因素
血流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血管导管(静脉、动脉) 皮肤软组织 外科手术部位 呼吸道 呼吸系统 胃肠道、泌尿生殖道 泌尿生殖道、胃肠道 肺炎链球菌 肠球菌属 大肠埃希菌 金葡菌、表葡菌
呼吸系统、泌尿生殖道
胃肠道、腹腔、胆系等 腹腔、盆腔 肺部
铜绿假单胞菌
肺克、肠杆菌科、不动杆菌 厌氧菌 真菌

发病场所
◦ 社区、医院病原菌不同 ◦ 医院内不同科室、病房不同 ◦ 病房内流行株因时而异

免疫功能缺陷
◦ 粒细胞缺乏,BSI 发病率明显升高 ◦ 急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移植术后


有报道占血流感染的第3-4位,以粪肠球菌多见 多来源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后,导管、腹透
相关感染发病增多

首选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常需联合氨基糖苷类 耐药肠球菌株予以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奎奴普 丁-达福普丁

万古霉素耐药: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医院或社 区
医院或社 区
医院内获得者多 为甲氧西林耐药 株
肠球菌属
肺炎链球菌
社区
病原 大肠埃希菌
感染源及可能的入侵途径 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生殖 系统感染
发病场所 社区多于医院
备注
肺炎克雷伯菌等 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柠檬 下呼吸道感染,人工呼吸装置,泌 酸菌属、沙雷菌 尿生殖系统,腹腔,胆道感染 属等肠杆菌科 不动杆菌属、铜 医院获得肺炎,人工呼吸装置,复 绿假单胞菌 杂性尿感,留置导尿管,烧伤创面 感染 脆弱拟杆菌 念珠菌属 腹腔,盆腔感染 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 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应用, 静脉留置导管,严重烧伤创面感染
◦ 病原体
成人:沙门氏菌属,其中58%为非伤寒沙门菌
儿童:肺炎链球菌
其他:金葡菌9.5%,大肠埃希菌7.3%
病原菌
占临床分离菌的%
占临床分离菌的%
占临床分离菌的%
北美(42857) 金葡菌 大肠埃希菌 凝阴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克雷伯菌属 β或草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肠杆菌属 沙雷菌 26.0 17.7 11.5 10.2 7.6 5.1 4.4 4.3 3.7 1.6
病原菌
占血流感染例数的%(排序) 2010年 (N=5646) 2011年 (N=6992) 43.6% 15.2% 7.7% 7.5% 2012年 (N=8490) 35.5% 16.4% 7.2% 9.8%
凝阴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肠球菌属 克雷伯菌属
47% 15% 7.4% 6.0%
金葡菌
链球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沙门菌属
472(77.38%)
12(1.97%) 7(1.15%) 4(0.06%) 64(10.49%) 14(2.30%) 16(2.62%) 3(0.49%) 0(0.00%) 8(1.31%)
406(75.19%)
21(3.89%) 7(1.30%) 6(1.11%) 29(5.37%) 21(3.89%) 21(3.89%) 6(1.67%) 0(0.00%) 7(1.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