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艺术与难得糊涂板桥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所以表现于书法上的,也与人不同。
他用笔很遒劲,字体的结构离奇变幻,也不充许别人追随。
无论真草隶篆,都是用画法来写,尝自称是“六分半书”。
他写出来的字,就非篆非草,非楷非隶,而又真书中有隶意,隶书中有篆法,所以能自成一派。
杭州金冬心曾评论板桥的字说:“板桥风流儒雅,极有书名。
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板桥自己也曾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
”板桥为什么创造这样奇特的字体呢?他曾自己解释说:“……后来见世人好奇,因以正书杂篆隶,成其一种奇书。
”从这里可以知道,板桥书法的奇特别致,是为了矜奇异,迎合当时人们好奇的缘故。
在《扬州画舫录》上,也曾这样说:“他实是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的。
”又查礼《铜鼓书堂遗稿》云:“郑燮书行楷中笔多隶法,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别具高致。
”总之,板桥胸襟旷达,才气纵横,发之于书,就纯任自然,笔随意转,长短密疏,浓淡肥瘦,大小相间,各具意境,不可以定法度之。
乾隆诗宗蒋心余太史,曾题板桥的画兰兼评书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又题板桥画册一绝云:“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
”蒋太史可谓板桥知音者矣。
板桥的书,他曾自己说是从黄氏悟入。
在他的全集中,曾有题画竹云:“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
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此幅奉赠常君酉北。
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
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
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
与可山谷亦当首肯。
”可见板桥书法,与画竹有相通处,而画竹中,亦有篆籀笔法。
余曾藏有板桥书条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漓半无墨,醉来信心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看见板桥作字的风度。
一种才气纵横、盘礴不羁的作风,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真意、真趣。
”又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云:“乾隆时,兴化郑燮工书画,书增减真隶,别为一格,如秋花绮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
时称“板桥体”,效者甚多,然皆未能似之。
”余藏有板桥墨迹一幅,中自书跋语云:“板桥居士从不学南宫书,以其飘洒有神助,不可貌袭也。
是书第五行鲤字起手,忽有米意,亦不自知其然而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板桥向来不学米书,因米书乃天授而非人力,不可貌袭。
今鲤字无意中得米意,就使他惊讶了。
近人杨守敬《书学通言》云:“若板桥行楷,寿门隶书,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
然以之师范后学,往往坠入魔道。
”总之板桥的书法,是合书画于一炉,而又出于熔工的炼冶的。
有欧阳的俏丽,颜的浑朴,黄的风神,瘗鹤铭的间架,又配以板桥的笔力才情,所以如舞鹤游天,无往而不利。
摹之者,才情往往不及板桥,终是貌合神离,粗俗癞疥,相去千里矣。
《潍县城隍庙碑记》,即板桥真书。
又《板桥全集》,亦板桥手书。
镌工司徒文膏,刀锋遒毅,不损毫芒,也是乾隆时版刻胜手。
不曾放弃2004-02-24 05:26我爱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不曾放弃2004-02-24 05:28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熟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卑迩乓延卸永Э唷W?lt;>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二、卖画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
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1744年,饶氏生子。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
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
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
秋末,书<>。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
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
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重订<>、<>、<>,并手写付梓。
1750年撰<>。
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
1751年,五十九岁,作<>横幅。
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
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
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
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艺术成就诗画书的完美结合,这构成了郑板桥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画幅中,他用“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或穿插或避让,巧妙地连接整个画面,使之有机结合。
郑板桥诗书画印四美合一,构图新颖,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
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正值康乾“盛世”,趋炎附势,哗众取宠的媚世之风笼罩了文坛和艺坛,禁固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郑板桥和“扬州八怪”的其他人物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艺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诗郑板桥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使他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也是他有别于一般封建文人、封建官僚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