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车软件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上书房信息咨询

打车软件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上书房信息咨询

打车软件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创新移动应用的不断涌现,移动打车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乘客“打车难”与出租车“空载率高”这一矛盾,为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双方提供便利。

因此,以使用移动打车软件的乘客为研究对象,在UTAUT模型和初始信任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打车软件的自身特点加入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感知价格水平等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影响用户初始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为移动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相应的管理和营销建议。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手机智能化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正是由于手机上网人数的剧增,各类移动端应用层出不穷。

移动打车软件是指利用智能手机,实现出租车召车请求和服务的软件,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租车市场上由于乘客、出租车司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乘客“打车难”和出租车“空载率高”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72亿,其中,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以56.5%、43.3%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APP市场累计账户份额领先位置[1]。

目前的打车软件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打车软件运营商利用高额补贴策略吸引用户使用,但补贴减少或消失,势必会造成已有用户的流失,所以真正影响用户初始使用意愿的因素有哪些,打车软件运营商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推广和管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移动软件,国内外学者对其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

Luo等[2]研究了信任、感知风险、自我效能和绩效期望对用户使用移动银行的影响,结果显示绩效期望是影响移动银行用户使用的决定性因素。

Kyusung等[3]基于TAM模型,研究社交网络手机游戏用户的使用意愿情况,结果表明社会规范、情景、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赵忠平[4]基于TAM模型,结合创新扩散、感知娱乐等理论,建立移动游戏用户使用意愿模型,研究发现感知娱乐性对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最显著。

李晶等[5]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安全感知理论,研究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信息安全感知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基于UTAUT模型,从接受因素、风险因素和内容因素三方面分析微信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由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促进条件四者构成的接受因素对微信用户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最大。

虽然国内外针对各类创新移动应用的研究颇多,但由于移动打车软件是一种新型的移动端软件,国内外学者对打车软件用户行为意愿的研究甚少,目前只有林玉川[7]基于TAM模型,加入兼容性、主观规范、感知风险等因素,建立模型对国内打车软件用户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经国外众多学者的实证验证,UTAUT模型对用户使用意图(行为)的解释能力高达70%,比以往任何一个模型都更为有效[8]。

并且本文主要研究打车软件用户的初始使用意愿,所以尝试整合UTAUT模型、ITM(初始信任)模型,再根据移动打车软件的特点加入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和感知价格水平,建立理论模型,从而研究影响移动打车软件用户初始使用意愿的因素,进而通过数据分析为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可行的管理、推广建议和参考。

1 理论基础1.1 UTAUT模型Davis[9]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加以修正,于1989年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

后来Vankatesh和Davis等人[10]对TAM模型进行多次改进和扩展,最终整合了信息技术接受领域中的八大基础理论,在2003年提出了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

该模型由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促成因素4个核心变量组成,其中前3个变量直接影响用户使用意愿,而促成因素对使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UTAUT模型已经被众多学者应用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研究中。

AbuShanab等[11]基于UTAUT模型研究约旦民众使用移动银行的行为,实证研究发现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性别显著影响移动支付用户行为。

易涌征[12]整合了UTAUT模型、感知风险理论和情境理论,构建了移动支付用户接受模型,研究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努力期望、感知风险对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显著。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验证,UTAUT模型对信息技术用户使用意愿的解释能力极高,而移动打车软件作为新型的移动应用,实际上也是信息技术在移动端的延伸,所以本文以UTAUT模型为基础,选取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作为影响打车软件用户使用意愿的因素。

1.2 初始信任理论McKnight[13]于1998年整合多学科关于信任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宽泛的初始信任模型,他指出初始信任的形成并不是基于以往的经历和第一手知识,而是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

初始信任理论最初应用在电子商务领域,随后大多数学者将该理论扩展到到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研究中,例如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的用户使用意愿分析。

Kim等[14]在关于手机银行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初始信任模型验证了信任倾向、结构保证以及相对优势对用户初始信任有显著影响。

Tiago等[15]整合UTAUT、TTF(理论任务匹配)和ITM(初始信任)模型,研究葡萄牙民众使用手机银行的意愿和行为,研究表明初始信任、绩效期望、技术特点、任务特点对用户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

由于使用移动打车软件需要用户利用真实手机号码注册,并且在线支付车费,所以用户对于该软件的初始信任会决定其是否愿意尝试使用。

初次使用移动打车软件时,用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个人信任倾向、公司声誉和相对优势共同决定用户对于打车软件的初始信任。

因此本文选取这3个因素作为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而初始信任作为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因素之一。

2 模型建立与研究假设2.1 模型建立本文基于UTAUT模型和初始信任模型在移动应用用户使用意愿的现有研究[14],同时依据打车软件自身特征加入感知趣味性、感知安全性、感知价格水平3种影响变量,建立移动打车软件用户使用意愿模型。

2.2 研究假设2.2.1 基于UTAUT模型在Vankatesh和Davis等提出的UTAUT模型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3个因素均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在本文研究中,对上述4个测量变量的定义如下:(1)使用意愿:消费者认为自己会在未来某时使用移动打车软件的可能性。

(2)绩效期望:使用打车软件打车为用户提供便利和帮助的程度,打车软件为用户提供的帮助和便利越大,用户使用打车软件的意愿就越强。

(3)努力期望:用户主观认为的使用打车软件的难易程度,如果移动打车软件操作简单、方便使用,那么用户会更愿意尝试。

(4)社会影响:用户所感知到的周围其他人对其使用打车软件的支持程度。

当用户发现周围的朋友、同事都在使用打车软件时,也会受其影响成为打车软件的新用户,这样社会影响就对用户的使用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绩效期望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H2:努力期望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H3:社会影响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2.2.2 基于初始信任理论Taylor等[16]指出相对优势是指当一项新服务通过改善用户经济效益、个人形象、方便和满意度,从而比现有服务提供更大的价值。

目前中国的出租车市场出现“打车难”、“空载率高”等问题,打车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便利,节约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打车软件的这些优势能够促使用户对其产生初始信任。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4:相对优势对移动打车软件用户的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个人信任倾向是个人对于他人或其他组织或团体信任的常规倾向[17]。

这种倾向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阅历有关联,具有较高信任倾向的人往往更容易信任他人。

当用户面对移动打车软件这样的新型软件时,由于缺乏先验的信息,所以信任倾向在初始信任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5:个人信任倾向对移动打车软件用户的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公司声誉在本文中是指移动打车软件运营商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初始信任阶段,用户更容易对声誉高的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产生信任。

Mcknight等发现消费者感知的商家声誉和消费者初始信任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6:公司声誉对移动打车软件用户的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本文中初始信任是指用户还未使用过移动打车软件时,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判断所形成的对打车软件的信任。

部分学者针对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的实证研究中已经验证了初始信任对于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7:初始信任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2.2.3 基于打车软件的自身特点目前许多学者将感知趣味性引入到移动商务和应用的研究中,Bruner和Kumar在研究移动商务用户使用意愿时,验证了感知趣味性对用户使用意愿的显著影响。

熊莎在关于微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验证了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微信用户使用意愿这一假设。

本文将感知趣味性定义为用户在使用打车软件打车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有趣的程度。

移动打车软件作为新兴的移动应用,能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打车体验,用户感知到的趣味性对其使用意愿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8:感知趣味性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

本文中感知风险是指用户主观感知到的移动打车服务可能带来负效应的风险。

用户使用打车软件打车时,需要使用手机号码注册和手机支付费用,这会给用户带来隐私泄露和资金丢失的风险,用户感知到的这些风险会对用户的使用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9:感知风险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

感知价格水平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所支出的经济成本,是感知成本中的货币形式[21]。

Cheong[22]关于韩国互联网用户行为的研究中,验证了感知价格水平负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假设。

目前打车软件为用户免去起步价,并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用户感知到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这样能够增强用户使用移动打车软件的意愿。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0:感知价格水平对移动打车软件的用户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

3 研究方法3.1 量表设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模型检验。

所建模型包含11个测量变量,分别为相对优势(RB)、个人信任倾向(PPT)、公司声誉(FR)、初始信任(IT)、绩效期望(PE)、努力期望(EE)、社会影响(SI)、感知趣味性(PP)、感知风险(PR)、感知价格水平(PPL)、使用意愿(BI)。

最终问卷有35个测量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从非常不同意(1分)到非常同意(5分)加以测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