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绮诗无声告白读后感6篇

伍绮诗无声告白读后感6篇

伍绮诗无声告白读后感6篇《无声告白》读后感(1):论学会游泳的重要性(另附本书基情线-内斯and杰克分析)莉迪亚死了,被淹死了,在她对自己许下新的承诺,决定重新开始之后。

她原以为自己已经克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内心的各种恐惧,包括自己不会游泳这一项,所以她跳下木舟,准备横渡湖心,打破旧的,迎来新的。

可她不会游泳,所以她沉在了湖底,开始了无声告白这个故事。

如果莉迪亚会游泳,她当晚顺利的回了家,我想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可莉迪亚为什么不会游泳,因为恐惧。

看完这本书,我看了一些评论,大家的观点集中在书封上那一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这是客观因素。

二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主观因素。

读整本书的过程,我觉得一个场景对莉迪亚特别煎熬,就是全家在一起吃饭,父亲问她在学校朋友的情况,而母亲问她学业情况的时候。

莉迪亚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学业也一直走下坡路,为了维持这个家庭宇宙的核心,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她不得不编造谎言的时候。

别人说谎是因为自己害怕被惩罚,而莉迪亚说谎是怕真相伤害了父母。

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把自己未能达成的心愿寄托在子女身上,以爱之名,把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是多么讨厌的一种行为,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别人的梦想变成了自己的梦想,而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却被层层爱意给磨灭到距离内心很遥远的地方。

可埋怨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并没有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由这种期待所带来的恐惧,并努力达成和解,我想这才是我读这本书的意义。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我特别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詹姆斯看似温柔,严谨,老好人,可这个家庭大部分的悲剧其实都是始自于他。

从最开始与玛丽林稀里糊涂的结合到后来与路易莎的婚外情,从干涉玛丽林实现梦想外出去当助教到把自己对社交的恐惧变成希冀强加在莉迪亚身上,从自己与子女相处过程中每件小事的处理到在生活过程中对子女表现的严重偏向。

这些都反映出詹姆斯性格上的懦弱,容易逃避,抓不住问题关键的自怜,交际能力的严重欠缺以及虚浮于事的责任感。

父亲之于一个家的意义就在于榜样,而詹姆斯从来没有想过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自身都不擅应酬,交际封闭,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八面玲珑。

而在玛丽林离家出走后詹姆斯逃避现实,自怨自艾,对子女冷暴力的表现更是为以后这个家庭严重缺乏沟通,只有给予和接受埋下了伏笔。

詹姆斯的恐惧在于他的少数种族身份,与周围的人都不一样,从小到大他都害怕受到排挤,极力想融入社会,这样的心理也造就了他的性格。

不管是詹姆斯父母所能为他提供的家庭环境也好,还是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也好,詹姆斯的这种心态都是可以理解。

但是当他成家立业,有子女之后,明知自身的问题,反而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验在子女身上的时候,我真想刷他一个耳刮子。

作为一个成人都不能直面内心的恐惧,又何尝去要求一个跟你面临同样困境的小孩子(多次对内斯的表现)。

所以这本书中我最不喜欢的角色便是他,其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老好人,在家庭,工作中扮演着和稀泥的角色,与其说是他们性格和善,圆润通达,不如说是以为他们看不出来问题的症结,也想不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他们还会出现一张可怖的脸。

粉饰太平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只要问题不解决,他就会一直存在。

玛丽林这个角色一定是有强迫症。

优秀的人只会对自己要求高,而强迫症的人不仅对自己要求高,还会对周围的人要求也高。

玛丽林最大的恐惧在于害怕变的像她母亲一样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过着平凡安定的生活。

她渴望与众不同,这也是当初詹姆斯吸引她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玛丽林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因为她太想变的与众不同,所以她一直试图在远离母亲直至母亲死亡,从一开始的行为反叛,到结婚后的杳无音信。

也是因为她的自私所以造就了她那次抛家弃子的离家出走,给莉迪亚造成了深度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太想让妈妈留下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没有她的离家出走,可能莉迪亚最终也不会是死亡的结局。

其实关于她继续上学完成学业甚至出去工作的问题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要用离家出走这么激烈的手段去达成,只能归结于她性格里的自私与强迫症。

也是因为她的自私,所以把自己对独立女性生活的渴望以爱的名义强加在莉迪亚身上。

妈妈怎么会自私?不自私的话,为什么同样是孩子,会表现出对内斯汉娜的忽略?为什么从离家出走归家后就不再做饭?其实玛丽林也是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她试图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恐惧,只是也难舍舒适温暖的生活,所以在压抑憋闷的气压下去折磨他人。

所以,詹姆斯和玛丽林是一对失败的父母,但和千千万万的父母又何其相似。

他们尽管不完美,甚至有缺陷,可他们生育了我们,用他们以为的爱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除了感激,也不能有更多的奢求。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面临自己的困境,不可能有人能为你制造出绝对无压力的真空环境。

所以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恐惧,自我和解。

莉迪亚是一个特别好的女孩儿。

她明知家庭环境的不正常,还是义无反顾的背负起了责任的重担。

拒绝了正常女孩儿的社交生活。

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经常性的假装打电话。

为了让母亲高兴,不再离开,满足她无止境的期望,尽管很多期望甚至在自己的能力之上。

而她几乎没有怨言,渴求的无非是哥哥的统一战线。

甚至在经历了哥哥要离家去外求学,给杰克表白遭遇真相的冲击之后竟然能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恐惧之中,直面恐惧,决定重新开始,做她想做的事,她决心改变一切,多么勇敢。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所以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这也是一开始会有不服,但后来内斯汉娜不嫉妒莉迪亚的原因。

太多的爱也意味着太多的责任跟压力。

所以不必对爱渴望。

爱,这种东西,适度即可。

所以便显得杰克对内斯的爱难能可贵。

那种爱,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

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却无所畏惧,无论如何,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

其实书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大概就感觉出来杰克对内斯感情的不同,在玛丽林离家出走,杰克拿小鱼糖果去安慰内斯的时候。

杰克为什么会爱内斯?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的得不到而引起的特别关注,在关注之后又被东方男孩的神秘以及学渣对学霸的崇敬而引起了兴趣,因为产生了兴趣又加上内斯对他的厌恶所交集而形成的一种莫名欲望。

反正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何以看出:认真读最后一页或倒数一页中有一句:某一天,当他看到那个永远留在杰克鼻梁上的小凸起,想要轻轻地用手指抚摸它的时候,他会想到莉迪亚。

据全文,内斯是去上了哈佛的,而杰克在学业方面是个渣,没在一起的话,以内斯对杰克的偏见,是很可能不会再见的。

而且看到对方鼻梁上的小凸起,是要近距离凝视或者亲吻的时候才能看到的。

所以,你懂的,不在一起,也对不起杰克这么多年的苦苦守候。

《无声告白》读后感(2):害怕失去所爱,却又渴望着自由伍绮诗用这本写了6年的这本小说告诉你:喏,这就是家庭,一个带着中国味道的美国家庭。

我甚至觉得她在讲述家庭上有了点李安的味道,在看似融洽的生活中却有着无声的忍受,人们愿意因为爱的承诺而妥协、牺牲,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顺从。

可是,爱的倾斜成为沉重的负担。

书中的一些描述时时令我在心里默默流泪,这并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但它能引起共鸣。

或许,它紧紧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恐惧与欲望:害怕失去所爱,却又渴望着自由。

伍绮诗是香港移民第二代,父母都是科学家,从小在美国长大。

因这部小说的人物与场景也设置在中美跨族群婚姻背景下,我在阅读时不禁想,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经历吗?如果是,那么作者又是如何面对或浓厚,或稀薄的爱,面对不平等的遭遇?因为中美跨族群婚姻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才合法,跨族群的家庭往往不受人待见(想想台湾的东南亚新娘就是),棕色的瞳仁与黑色的头发根本不及金发碧眼漂亮,亚洲人在白人中间那便是与众不同,这滋味并不好受。

但是白人女学生玛丽琳爱上了中国教授詹姆斯,他们真心相爱,根本不视族群差异为障碍。

为此婚姻,玛丽琳再也没有见过她的母亲,她一直想要逃离母亲给她的预设:“你应该找一个和你更像的人结婚”,“你应该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为此婚姻,玛丽琳放弃了自己当医生的理想,在她的学生时代,她常常在全是男生的物理课上拿第一——玛丽琳也是与众不同的人。

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玛丽琳和詹姆斯与环境的不同并不能使他们变得相似,这种不同反而成为二人之间若隐若现的鸿沟,他们在不同的权力结构下相爱了。

于是,他们将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但是,莉迪亚死了,在她十六岁的时候。

莉迪亚是他们最爱的一个女儿,她拥有着母亲蓝色的瞳仁,因此詹姆斯爱她,因为她像一个美国人;她在生物课上表现优异,因此玛丽琳爱她,因为她继承了母亲的科学天赋。

可是莉迪亚死了,她走向湖心,背负着沉重的期望与爱,渴望在湖中找到自己。

这成为一个触发点,家庭的维系开始崩裂,过去的秘密铺陈开来,预想的未来全变了。

父亲詹姆斯与东方学生有了婚外情,想找个与自己更像的人结婚;母亲玛丽琳感到悲伤无助,她无法理解这一切,却又感到深深地内疚;哥哥内斯感到愤怒,他爱着妹妹,即使妹妹抢夺了他从父母那里的爱;妹妹汉娜,最小的一个孩子,却是敏锐、安静地成为了家人的安慰——也是小说对读者灵动的安慰。

我觉得这本小说想要呈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美国的族群问题不只是白皮肤对黑皮肤的歧视,它还是亚洲人在融入美国生活过程中难以穿越的隔膜,看似婚姻与家庭之爱可以超越种族歧视,可事实上,它犹如未及择清的藤条枝蔓,带来社会结构之土,成为爱人之间硌眼的沙尘,相互伤害。

我也才猜想着,作者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如果不是的话,她为何能将玛丽琳的医生之梦写得如此动人与执着,不畏社会上的男性霸权?在读到幼小的汉娜聪明又敏感的直觉时,我觉得,这犹如小说中清凉的风,一扫疑云,并在倏忽之间,洒下一道道阳光。

作者说,她善写悲伤的故事,但我会说,有了汉娜,小说就有希望。

而我也感到,在如此之多她想要表达的东西中,爱的伦理是她书写的最迷人的部分。

《无声告白》读后感(3):成长生活在温哥华,对种族的差异,移民的烦恼,有深入体会,我特别关注移民题材的文学作品。

我发现,在北美,移民矛盾突出的族裔主要是亚裔和拉丁裔,其他的种族似乎没有这么明显,可能他们的文化趋同。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我读过好几遍,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

这是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之间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因为生活在加拿大,我更能体会到那种如钟摆一般在东方与西方间游离和徘徊的困惑和失落,这永远都是一道文化的难题。

原本对EverythingINeverToldYou(CelesteNg)这本书,我预想看到的是和《喜福会》类似的故事,而作者却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她不仅刻画了文化的冲突,更让我读到了人性的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