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时间:2009-03-11 16:31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在过去数十年内,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油率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油气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减缓我国多数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维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 1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沿革、现状及趋势 1.1 发展沿革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蒸汽吞吐项目的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蒸汽在委内瑞拉首次用于重油开采,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重油这个资源宝库。60年代中期,美国蒸汽项目数和产量激增,实施中的蒸汽项目达到了132个,其中蒸汽吞吐项目达94个,蒸汽驱项目38个。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的发展达到高峰期。据1971年调查,美国EOR项目共有133个,其中蒸汽驱53个,火烧油层38个,化学驱19个,气驱23个。虽然蒸汽项目仍是主要的,但其他项目的数量加起来已超过蒸汽驱项目数。80年代,美国化学驱项目数从1980年的42个剧增至1986年的206个,但到1988年却快速降到了124个,此后逐年下降,直到现在的2个。造成化学驱发展变缓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注剂比热采和注气的成本高,且化学驱后对地下情况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在此期间化学驱项目数量要多于气驱,但产量却远低于气驱,如1986年化学驱产量为16901桶/日,而气驱产量却高达108216桶/日。 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混相注气驱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最早获得成功利用的气驱技术是烃类混相驱,加拿大运用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随后,由于烃类气体价格上涨和天然CO2气藏的发现,以及C02混相驱技术适用范围大、成本较低等优势,CO2混相驱逐渐发展起来。到90年代,世界上已有上千个注气工程,其中美国最多,其注气采油量约占EOR总产量的53.5%。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要求减少CO2排放以及各国随之制定的不同优惠政策和排放税等措施,使得CO2混相驱得以迅速发展,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利用CO2驱油后并将其埋存在油藏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能消减温室效应。 1.2 发展现状 1.2.1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现状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CO2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1)化学驱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中国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形成工业化应用;“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2)热力驱 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运用于委内瑞拉稠油开采的热力驱技术为蒸汽吞吐,因蒸汽吞吐技术伴随着吞吐效果逐渐降低的实际情况,蒸汽驱和火烧油层成为主要接替方法。目前蒸汽驱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热采技术。为了提高热效应,国外近年来开发的稠油开采先进技术有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和电磁波热采技术。SAGD已成为国际开发超稠油的一项成熟技术,而电磁波热采技术被认为是未进行蒸汽驱油区的最好替代方法,但在巴西试验效果不如注蒸汽。 3)注气驱 20世纪70年代,注烃类气驱主要在加拿大获成功应用,到80年代,CO2混相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氮气或烟道气技术应用较少。 4)微生物驱 微生物驱基本处于室内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 1.2.2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现状 1.2.2.1 2007年底世界三次采油基本情况 两年一次的2008年世界EOR调查显示,世界EOR产量为182万桶/日,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世界范围内EOR项目数361个,其中蒸汽项目142个,产量119万桶/日,约占世界EOR总产量的65.6%;火烧油层21个,产量2.2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2%;化学驱24个,产量3.6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2.0%;烃混相/非混相项目38个,产量27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4.9%;CO2混相/非混相项目124个,产量27万桶/日(1371万吨/年),其中大部分为C02混相,产量25.8万桶/日,约占EOR总产量的14.2%,而C02混相大部分在美国。微生物项目只有2个,未公布产量。 2007年世界范围内EOR项目中,项目数排第一位的是蒸汽驱,占总项目数39.3%;第二位是CO2混相驱,占29.9%;第三位是烃混相/非混相驱,占10.5%。 2007年底世界EOR产量约182万桶/日,产量主要来自蒸汽驱、烃混相/非混相驱和CO2混相驱,这3项产量和约为172万桶/日,占总EOR产量94.7%。其中,产量排第一位的是蒸汽驱,占EOR总产量65.6%;第二位是烃混相/非混相驱,占14.9%,第三位C02混相驱,占14.2%。 2007年底在世界范围内计划的EOR项目共有32个,其中C02混相项目数12个,CO2非混相4个,这类项目基本都在美国;蒸汽驱7个,火烧油层1个;聚合物驱6个,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2个。与2005年底计划的EOR项目数相比,聚合物驱数有明显增加,由2个增加到6个,计划实施聚合物驱的新增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德国,他们分别计划于2009年、2008年以及2010年开始实施聚合物驱。从计划项目的经营公司和技术类型可见,美国仍然是未来EOR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和实施者。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EOB项目是CO2混相/非混相驱,占计划EOR项目的50%。随着油价高位运行,化学驱呈现较好发展前景。 1.2.2.2 世界主要国家三次采油基本情况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美国,任何三次采油技术推广使用的时机是由油价、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美国国家政策和税率决定的。美国三次采油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但最初发展并不快。其从研究到试验真正受到重视是从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开始的,把通过三次采油来提高采收率作为美国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对三次采油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三次采油技术实施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主要有:①采取各种联邦或州政府可选择的消除风险措施,即降低与三次采油相关的金融和投资障碍;②积极开展研究和现场试验降低三次采油地质和技术风险;③鼓励天然CO:资源开发及工业排放CO2捕集回收利用,以极大增加三次采油用CO2的供应量;④提倡综合能源体系,减少与重油生产相关的能耗;⑤增加技术开发、转让的投资,提高国内三次采油技术采收率。 1986年以来,美国各种三次采油技术实施项目都在减少,只有CO2混相驱项目数一直在稳定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有十分丰富的天然C02气源,并在高油价下已修好了3条输送C02管道,可以把CO2从产地直接输送到CO2用地得克萨斯州;另一方面是由于CO2驱技术得到很快的发展,其成本大幅度下降,使一些较小的项目也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了CO2驱的发展。到2008年,CO2混相驱项目数由1986年的38个增至100个,占三次采油总项目数的54%。 化学驱项目数在1986年达到高峰后处于快速下降阶段,到2006年项目数减至0。随着近年油价高速增长,美国又分别于2006年6月和2007年12月实施2个化学驱项目,只是目前没有产量报道。 蒸汽驱项目数在1986年以前一直平稳增加,在1986年达到高峰(181个)后缓慢下降。火烧油层项目发展一直很缓慢。 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三次采油产量均呈加速发展趋势,到1992年达到高峰(760907桶/日)。近几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加州蒸汽产量减少的缘故。虽然EOR产量有所减少,但与项目数的明显下降相比要平缓得多,说明单一项目的产量已大幅提高。 2008年调查的美国EOR项目数和产量均排世界第一。与2006年调查结果相比,项目数由154个增加到184个,增加的项目数主要是蒸汽驱(由40个增加到45个)和CO:混相气驱(由80个增加到100个)。而产量则由649322桶/日减少到646111桶/日,减少3211桶/日,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蒸汽驱和烃混相/非混相驱产量减少。 2)加拿大 加拿大以重油开采为主,现拥有国际一流的重油开采技术,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溶剂泄油(VAPEX)、火烧油藏(Insitu Combustion)等。应用数量最多的是SAGD项目,大都用于油砂开采中。对于轻油主要采用注烃混相驱或非混相驱,主要是因为加拿大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原油性质又适合混相驱之故。Encana公司在Weybum油田进行的CO2混相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减少CO2排放并提高采收率的项目。Talisman能源公司在Turner Valley油田进行的氮气三次采油项目,计划投资1.5亿美元进行3年的先导性试验,以证明用注氮气开采15%地质储量的可能性。 2007年底加拿大EOR项目数和产量均排世界第二。与2006年调查结果相比,项目数由45个增加到49个,增加的项目数主要是蒸汽驱(由12个升至14个)、CO2混相气驱(由6个升至7个)和化学驱(由0个升至1个)。产量由200354桶/日增加到405722桶/日,上升205368桶/日,增加的产量主要来自于蒸汽驱、化学驱和CO2混相驱产量的增加。其中,CNRL公司于2006年在Pelican Lake油田实施的聚合物驱产量达20000桶/日。 3)委内瑞拉 2006年底,委内瑞拉石油探明储量800亿桶,其中约有70%是重质原油,重油中约70%储量是1935年前后在奥利科诺地区发现的。委内瑞拉对于提高这部分高粘度重质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是注蒸汽热采,对于低粘度原油的主要方法则是采取交替注水和注烃类气体。 2007年底委内瑞拉EOR项目数和产量均列世界第三,与2006年调查结果相比变化不大。项目数41个、产量365578桶/日。其中,蒸汽驱38个、产量199578桶/日;烃混相驱3个、产量16.6万桶/日。可见,烃混相驱项目数虽然少,但产量却很高。主要原因是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于1996~1998年开始在Maturin Campo Mulata油田实施的注烃气混相驱均获得高产。 4)印度尼西亚 2007年底印尼EOR产量列世界第四,为19万桶/日,约占该国石油总量的2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