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浅谈论文

教育心理学浅谈论文

教育心理学浅谈论文《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摘要]本文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个方面阐述教育心理学原理对英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所起的作用,并论述了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培养和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注意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等[关键词]英语教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一直以来,英语教学工作者总是在考虑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还要研究学生心理,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去,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它提出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

在外语教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过程。

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通过口语训练掌握外语。

利用心理学上的这种剌激反应理论,强化操练,最终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达到脱口而出,从而学会语言。

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法(Aural-Oral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结构语言学的句型训练的体现,它在理论上比直接法更为完整,为大家所熟悉的《英语九百句》(English900)就是按听说法的理论编写的。

此外,还有《新概念英语》(NewConceptEnglish),《看、听、学》(Look,ListenandLearn),《学好英语》(SuccesswithEnglish等。

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教学原理,强调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加强言语技能的训练,把听说领先法作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法。

教材与教学均突出了句型训练。

词汇要通过句型、话语去学,讲单词尽量不用本族语。

语法学习要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行为主义学派的视听教学法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刺激―――反应(S-R)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该模式对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导致了“视听教学法”的产生,它强调图像和录音刺激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既然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充分运用大脑机制,在课堂上多看多听多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巩固和提高学习效率。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视听课的课时,连传统上只注重教师讲授的精读课也加入了大量的视听内容,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说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就是把英语教学局限于某种行为模式中,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削弱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地位。

为了弥补其不足,认知心理学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学派1.认知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认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获得语言习惯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

他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因此,强调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律来学习语言。

他认为,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教学法”(CognitiveApproach),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重视人的思维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认知学派认为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的;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构造作用,形成完形的“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

所以认知心理学派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认知主义学派的发现学习法认知心理学家提倡“发现学习法”,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认知学习。

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新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需建立联系,二是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也使旧知识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换句话说,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英语阅读,这样文章的主题句、文章体裁的特点和结构规则只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外部条件,而阅读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则是影响阅读理解和分析技能实现的内部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学派1.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人本主义学派亦称情感学派。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

该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

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2.人本主义学派的情感教育法人本主义学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强调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

这些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特别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方面,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轻松学习”理念就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创造“真实”、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学生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情而热爱他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是尊重老师的,喜欢热爱学生、博学多才的教师。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平时以表扬为主,寻找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加以表扬,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拟就这方面谈几点认识。

1.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

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

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

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

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

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性行为,也是创造性行为。

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思维。

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在交际中不断运用、磨练。

为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

(2)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

(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

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搞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今后学习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

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

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

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3.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在现代教育里,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儿童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智能。

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外语教学也是如此。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

也就是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

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而不是“填鸭式”地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

在注意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运用社会心理的归因理论,即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