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
玉米叶部病害防治小结
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多数可通过气流、风雨远距离传播。
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侵入到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仅 需要几天时间,易在生产上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
该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此时植株高大,田间 郁闭,施药困难,所以,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抗病品 种。玉米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性可查审定公告,或看产品 包装上的说明。
(三)穗部病害
该类病害发生在果穗上表现症状,直接降低玉米的籽粒产 量或品质。如丝黑穗病、疯顶病的发病率就是产量损失率。 穗腐病或瘤黑粉病造成的果穗霉变,直接减少籽粒的产量, 同时霉变籽粒产生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 孢菌烯醇、黄曲霉素等人畜取食后引起中毒,造成更大的 危害。
1、玉米丝黑穗病
(2)、实行轮作拔除病株减少菌源 (3)、种子包衣:
2%立克秀按种子量0.2%拌种; 7.5%黑虫双全种衣剂1∶50包衣; 克•福•戊干粉种衣剂1∶250包衣。 (4)、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苗期管理
2、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叫瘤黑粉病,在我省发生极为普遍。
识别特征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的任何部分都可被侵 染,在玉米的整个生育过程中陆续发病。一般苗期发病较 少,抽雄后迅速增多。叶片、茎秆、雄穗、果穗、腋芽甚 至叶鞘等相续感染而出现病瘤。病瘤外表有一层白色亮膜, 膜逐渐干化成为灰白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发生规律]
菌源除来自本地病残体外,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 南方夏孢子也是北方锈病的菌源。田间叶片染病 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温度适中, 多雨高湿气候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发病重。 品种间差异明显。
[调查方法]
在玉米拔节后,注意调查玉米叶片上有无 锈病夏孢子堆,在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时及 时防治。
纹枯病
叶鞘云纹斑
叶鞘症状(示菌核)
玉米纹枯病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南玉米区逐渐成为重要病 害,近年在我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叶片被害状
穗部被害状
叶鞘被害状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该病主要侵害 叶鞘和叶片,严重时穗部苞叶也会被侵染。初侵染病斑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逐渐扩大或多个病斑混合形成中央灰褐,边缘深褐色云纹状板块。病菌可从叶鞘发病处直接 侵入茎部,重者引起茎部腐烂倒折,或沿叶鞘蔓延到叶片、果穗、苞叶,并侵入籽粒、穗轴、 导致穗腐,严重可导致整个植株枯死。
(2)栽培管理措施 当玉米小斑病发病时,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田 间重复侵染,减轻病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提高玉米抗病 力。注意灌溉和排水,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要与大斑病相同。常用药剂:苯醚甲环 唑(世高)、氟硅唑(杜邦福星)、异菌脲(扑海因)烯唑醇(禾果 利)三唑酮(粉锈宁)、以及多菌灵等任选其一喷雾防治。同时可加 入云大120、绿风95、尿素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玉米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均衡施 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量增施钾肥;注意及时开沟排 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程度。
(2)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毫升,加 水500毫升,拌种10公斤
(3)化学防治 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 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烯唑醇(禾 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任选其一喷雾,重点喷施茎基部, 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注意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玉米主要病害识别 及防治技术
病害 非浸染性病害 浸染性病害
病毒病 细菌病害 真菌病害 线虫 高等真菌 低等真菌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受到 多种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 性病害的影响,造成重大 经济损失。玉米“种子质 量纠纷”事件中绝大多数 是病害引起,其中主要是 传染性病害,其次为生理 病害。
据资料记载,世界上为害玉米的病害有160 多种,我国有30余种,山西有记录的有20多种。 随着品种的更换、耕作制度的变革、农田生态的 变化,玉米病害的种类、主次和为害程度,也在 不断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病害,监视 病害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防治方法
(1)注意清除菌源 玉米收获时及时将病株残体翻入土中, 以加速分解。用秸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再用, 未经处理的玉米秸杆要用泥封存。
(2)栽培管理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适时早播,加强肥水 管理,提高玉米抗病力。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注意灌溉 和排水,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控制病害的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又叫乌 米。近年来,由于玉 米面积增加,重茬面 积扩大,发病趋于严 重,是威胁我省春玉 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 害。
识别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 苗期侵入的系统性病 害,一般每株只在果 穗或雄穗上表现症状。 发病果穗变成一个大 的黑粉包,后期散出 黑粉,露出丝状物。 雄穗发病时,则天花 变形,颖片增多,呈 叶片状,基部膨大。
口,利于病菌侵染,发病重。 发的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气候易发
病。多年连作或田间残留秸杆较多的玉米田发病较重。高肥密植田发 病也较重。甜玉米发病也重。品种间差抗病性异明显。
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区别
鉴别方法
侵染方式 侵染时期 侵染部位 黑粉包内
丝黑穗病
土壤传染 幼苗期 果穗雄花 有丝状物
瘤黑粉病
气流雨水 全生育期 所有器官 无丝状物
防治瘤黑粉病的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和控制侵染来源:
早期割除病瘤; 清理病株残体; 重病轮作倒茬。 (3)、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又称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 发生很难控制,近几年在我省发生趋于普遍。
玉米疯顶病
分五大类、从四个方面介绍各病害
叶部病害 叶鞘部病害 穗部病害 根茎部病害 病毒病
识别特征 发生规律 调查要点 防治技术
化学损伤及生理病害
(一)叶部病害
该类病害主要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占据叶 表面,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和效率。少量的 病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当病斑尤其 是棒上三叶的病斑占到叶片面积的30%以上时,可造成植 株矮小细弱,果穗瘦小,籽粒干瘪,产量降低;同时病株 抗性降低,易被镰孢菌等病原菌侵入,引起早衰、倒伏等 造成更大的损失。
[防治技术]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
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
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
%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 性粉剂1500~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加强田间管理,健康栽培,能提高植株的抗或耐病能力。
病原菌多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传播为害,所以,重病田 要避免秸秆还田,提倡秸秆腐熟还田和牛羊过腹还田。
(二)叶鞘部病害
主要指纹枯病和鞘腐病。该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玉 米生长后期,施药困难,品种缺少抗源,整体抗 性较差。病斑局限在下部叶片时,基本不会造成 产量损失,条件适宜时,很快到达帮三叶,甚至 穗上苞叶,引起籽粒干瘪,或者穗腐,造成很大 产量损失。
幼苗黄条纹症状 矮化黑头病株
黄条带症状 矮化症状
叶部症状 矮化丛生症状
矮化黑头病株
叶部症状
果穗被害状
雄穗症状
(包膜未破裂)
雄穗症状
田间发病植株
玉米丝黑穗
流行规律
土壤中病残株是传染 的主要来源,带菌种 子也可以传播。因而 玉米连作年限长,耕 作粗放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丝黑穗病的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晋单32、吉单261、晋单48等。
弯孢菌叶斑病
灰斑病
病斑
病叶
病斑
圆斑病
圆斑病重病田
玉米穗部发病症状
玉米穗部发病症状
染病果穗
染病果穗
褐斑病
叶鞘症状
叶片早期症状
锈病
病叶
[识别特征] 普通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 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 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 菌夏孢子。
菌核形成初期
菌核形成中期
菌核形成后期
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白色菌丝体,随后变为黑褐色颗粒状菌核。
发生规律
纹枯病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菌 核在干燥土壤中存活多年,遇适宜条件,菌核萌 发产生菌丝侵染玉米引起发病。
高温、高湿条件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低洼地发病 重,坡地轻,连作田菌源积累多,发病重。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条斑病,在我省几乎所的 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
识别特征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在玉米生 长到2-3尺时,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以玉 米抽穗期发病最重。叶片初期出现灰绿色或水浸状小斑点, 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大,成为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 斑。后期严重时几个病斑相互连接成条状,叶片枯死。潮 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
调查要点
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注意调查中下部叶片, 如有初侵染水渍状斑点时,及时进行药剂 防治。
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中应采取以抗病品种 为主,结合栽培技术,清除菌源及必要的药剂防治等措施,才能控制 为害。
(1)注意清除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用秸 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处理。
雄穗瘤黑粉症状
茎顶瘤黑粉症状
顶部被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