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频谱谐波时效技术与亚共振技术的区别

频谱谐波时效技术与亚共振技术的区别

频谱谐波时效技术与亚共振技术的区别
频谱谐波时效原理
通过傅立叶分析,不需扫描,在100HZ内寻找低次谐波,然后用合适的能量在多个谐波频率振动,引起高次谐波累积振动产生多方向动应力,与多维分布的残余应力叠加,造成塑性屈服,从而降低峰值残余应力,同时使残余应力分布均化。

传统振动时效(亚共振)原理
用激振器对工件施加周期性外力,通常在1000-10000rpm范围内,从低速到高速扫频,当施加外力的频率与工件固有频率合拍时,产生共振,寻找所有能产生共振的固有频率,然后在共振频率的亚共振区对工件施加振动,产生动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发生塑性屈服,从而降低峰值残余应力,使残余应力分布均化。

时效方式
类别频谱谐波时效传统振动时效(亚共振)处理范围所有超出激振器转速范围的工作皆能振动,可振动工件100%。

超出激振器转速范围的工件无法振动,可振动工件仅23%。

振型至少5种在激振器转速范围内很少,超出范围就没有。

噪音在谐振频率下振动,大部分能量被吸收用于克服工件内阻,宏观振动不强,且所选频率皆在6000rpm以下,噪音很小。

在共振频率下振动,大部分能量被用于工件宏观振动,振动强烈,噪音很大。

效果5种以上振型,充分保证动应力与工件残余应力多方向叠加,效果很好。

通常达到和超过热时效效果,对热时效效果欠佳的铝合金,效果尤其显著。

由于振型少,不能和工件残余应力多方向叠加,效果一般。

通常达不到热时效效果。

工艺制定对激振点、支撑点、传感器位置无特殊要求,所有处理参数皆由设备自动选取,处理结果不受操作者影响,效果恒定。

可纳入正式生产工艺。

操作者需现场多次调整激振点、支撑点、传感器位置,用经验选取振动参数,效果受操作者技能影响,很难纳入正式生产工艺。

标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行业标准--《装甲车辆振动消除应力技术要求》(WJ2696-2008)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

机械行业标准JB/T 5926-2005《振动时效效果评定方法》。

适用范围所有需消除应力不需改变金相组织,尺寸精度要求高以及因残余应力引起变形开裂的工件。

需消除应力不需改变金相组织,尺寸精度不高,固有频率在设备转速范围内的工件。

(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2010-6-21)
本文由气动隔膜泵 罗茨鼓风机联合整理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