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我们永远在路上(精选多篇) 演讲 讲话 致辞

最新我们永远在路上(精选多篇) 演讲 讲话 致辞

我们永远在路上(精选多篇)第一篇: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记平遥煤化集团董事长郭兴银从最初的井下推箱矿工、办公室干事、副主任,一直到后来的企管办主任、经营副矿长、集团董事长。

仅仅二十余年时间,郭兴银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小伙成长为拥有16家下属企业的集团公司老总,无论他的企业还是他的名字,在古城平遥早已家喻户晓。

街头巷尾,“郭兴银”三个字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财富传说,而他的企业,在今天,也明明白白地为县财政贡献着近三分之一的税收份额。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在1994年初郭兴银正式接管平遥一矿(即煤化集团前身)之前,这家国营企业却是一个连年亏损、资源面临枯竭、职工精神懈怠的烂摊子。

“关键是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力量。

”没有象样的会议室,那天的动员大会是在职工澡堂开的。

基层出身的郭兴银讲话颇有感染力,无论普通矿工还是中层领导都公认他身上有一种领袖气质,正是这样一种气质和他平日里谦和的作风凝聚了大家的力量。

当年,通过常抓不懈地思想动员,行之有效地技术改造,平遥一矿的经营终于有了起色。

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干劲也回升了。

到1995年8月,郭兴银又提出“将软肋变硬肋、化短板为长板”的生产经营理念,鼓励生产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技术。

很快,井下机运效能不高的问题被指出,无级绳传输随即改为皮带传输,产能大大提高。

年底,企业终于从亏损的逆境中走出,开始盈利了。

化劣势为优势,将弱项转变为强项。

在企业内涵中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而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敢打硬仗,敢从薄弱处下手,需要具备强大的勇气与毅力。

与众多得过且过、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家相比,郭兴银的经营策略显然更具远瞻性与社会责任心。

1997年,经过多方奔走,平遥一矿成功重组了与之毗邻的温家沟煤矿,该矿煤田资源较为丰富,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困扰在一矿人心中的“煤田资源即将枯竭”的隐忧。

当年,已正式更名为平遥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矿年煤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

到2020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30万吨的高度,上缴利税300万元。

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的背后,又隐藏着新的危机。

多年来公司煤炭外运主要依靠县煤运公司,现在产量提高了,县煤运公司仅仅能够解决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煤炭积压在煤矿销不出去,煤炭外运难又成了当时制约公司发展的新的瓶颈。

怎么办?面对这个新的软肋,总经理郭兴银又下出了联营兼并乡镇煤运公司这步好棋。

当时全县只有两个公司具有煤炭铁路发运权,一个是县煤运公司,当时全县煤炭的99%由该公司发运,另一家是县乡镇局下属的乡镇煤运公司,每年只是零担发运,职工40多人,但是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年发运量仅仅3000吨。

如果仅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兼并这样的企业是很不划算的,但郭兴银看准的是这个公司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此期间他力排众议,果断决策,采取人员债务全接管,联营重组了这个被人看作是包袱的公司,形成了煤炭生产、发运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为公司的煤炭运销提供了可靠保障。

随后几年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郭兴银最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乡镇煤运公司的年煤炭发运量就由过去的3000吨发展为30万吨,发运量提高了100倍。

2020年他们又启动铁路专运线建设项目。

至2020年,年发运量250万吨、南同蒲线上设计最科学的铁路专用线顺利竣工。

此举大大地增强了平遥煤化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发展空间。

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企业是短命的,也是呆板的。

在注重文化建设的今天,制度与创新固然可贵,但企业如果只知道生产、只知道单纯地营销,注定不会走太远。

郭兴银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近些年,平遥煤化集团在企业文化构建上无疑是同行业中的翘楚。

办煤化报、办网站,当年的“煤黑子”们工余时间读报、上企业内部网已成惯例。

随后,公司又在矿工当中发掘和挑选了百余名懂生产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提拔任用。

除此之外,公司每月还要进行一次合理化建议总评,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有实际价值的建议实行重奖,最高的一次奖金额曾达到2万元。

从2020年始,平遥煤化集团着手实施他们的第五次人才战略大转型,那就是由原来的劳动型职工向学习型职工的跨越。

提出了“用知识塑造人才”的口号,先后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海尔、南山等大型企业集团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选拔中青年骨干带薪到清华、北大、太原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每年投资近10万元与省内管理咨询单位联手对经理级干部进行培训;在一线中挑选文化高、年龄小、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送上大学研读;派遣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20多名劳模子女赴专业学校定向培养。

年初,平遥煤化公司又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平遥煤化集团煤化班和机电班。

学院教师利用周末,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送教上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加强人才培育,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产业方向。

近些年,煤碳采掘与深加工类企业几乎成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企业赚取再多的利润又有什么用?”这些年,郭兴银挂在嘴边的常常是这样一句话。

他本人及他的父母都居住在离煤化集团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目睹了居住环境十余年间深遽的恶化,郭兴银深知自己责无旁贷。

2020年,煤化集团领导班子果断决策,确立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思路。

公司按照“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型矿井建设,开展了矿区万亩造林工程。

在由煤炭采掘向焦化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他们确立了一步到位建设60万吨机焦项目的发展思路。

随后又大力建设节能环保项目,新建了矿井水处理厂和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砖厂。

其中,年产 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是利用矿渣和煤矸石作为主要原料,项目集节能、节地、利废、环保于一体,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的突破,形成了煤-焦-电-煤矸石烧结砖的一条龙产业链。

而公司的生化水处理、消烟除尘、脱硫系统、蒸铵系统等项目一年后也建成并投入运行。

近三年间,公司又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在厂区内外进行大规模造林绿化。

目前绿化面积占到厂区面积的30%以上。

夏秋季节,步入厂区,绿树掩映,花香飘溢,清风扑面,整个生产厂区被浓浓绿色包围,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

他们这种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观念,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2020年初,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环保整治专行动中,平遥煤化焦化厂成为本县唯一予以保留的焦化企业,超前的发展理念为企业赢得宽广的生存空间。

2020年5月,公司佛殿沟煤矿又被省环保局授予“山西省生态示范型矿井”,这是公司继获得晋中市“花园式单位”后的又一殊荣。

然而,所有的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

用郭兴银的话说——“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时至今日,平遥煤化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25亿元,年上缴利税2.5亿元,是古城平遥工商界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但做为集团董事长的郭兴银在大会小会上总在强调企业的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上进的动力。

而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范。

此刻,郭兴银正在路上,平遥煤化集团正在路上,中华民族也正快步行走在伟大复兴的路途上。

第二篇:心,永远在路上!心,永远在路!我们都改变不了酷爱自由的本色,喜欢在阳光下奔跑,喜欢在月色中徜徉,人生若梦,谁又能为谁改变些什么?莫让忧伤苍白了心灵,纵使有些事情是庄周蝶梦,也要懂得:透过泪光,为自己保留一份轻松。

有些人,原本不属于命中注定,有些事,原本只属于曾经,所以,最好的忘却,是云淡风轻。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完全属于永远,所谓的永远,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盼。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蓝色的忧郁,蹉跎成河,经年过往,其实很寂寞,只是不想说。

习惯于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然后,笑看,明媚成歌。

静静的转身,只为了把憾事遗忘;默默的凝望,只为了让思念更长。

沧海桑田,没有人能握得住梦的温度,漂泊的是脚步,成熟的是心灵。

想做一朵优雅的莲,淡做骨,水做心,无论几许沧桑,静默一湖恬静。

入泥三分,出水三分,剩下的四分,是风雨中高傲的灵魂。

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我知道,在我体内,一定有一颗倔强的灵魂,不为瞬间的美丽,只为追寻心中,那个曾经流泪的梦...有一种承担,叫提得起,放得下;有一种负担,叫提得起,放不下。

向前走,走过不属于自己的风景,潇洒的,不是唯美而是心情;收获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

心,永远在路!第三篇: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第一批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结束了。

我依然沉醉于远程研修的两岸美景中,依依不舍、留恋忘返。

短短几十天,我已与远程研修结下了不解之缘,远程研修已成了我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这次远程学习期间,我倾听着专家们的指导引领,欣赏着名师们的优秀课例,交流着老师们的精彩作业,品尝着研修中的丰硕果实,感动着、体会着专家、指导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把自己的思考困惑说出来和大家共同释疑;我们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把自己的成功喜悦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欢笑;我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奋进……老师们的成功感、责任感、幸福感共同提升!我们每天学专题、写作业、发评论、写随笔,磨课例,忙的不亦乐乎,但忙并快乐着;我们每天耕耘着,付出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累的冥思苦想,但累并收(请收藏本站)获着。

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破茧的阵痛怎能凸显羽化的美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远程研修是一种吸引,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远程研修是一个典范,为我们树立了教学的榜样;远程研修是一次机会,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远程研修是一架云梯,指引我不断向上攀登的方向;远程研修更像是一条巨大的远洋舰,载着我们奔向教育改革新天地,谱写教育改革新篇章!研修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学习平台能长期保留。

老师们能随时在课间空堂时,再次品味专家们的字字珠玑,再次欣赏名师们的优秀课例,再次审视自已的课堂教学,再次感受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远程研修,只是一个开始;培训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

第四篇:梦想永远在路上梦想永远在路上作者:邓在艳云南省文山市文山学院别人用掌声欢迎未来的自己,而我们在做什么呢?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抱怨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我们的梦想能坚持几分钟,坚持几小时,还是坚持几天?说到这里我们有的朋友不禁感到汗颜,因为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理想仅仅是为了别人的理想而理想,我们自己真正的梦想在哪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为别人活着,别人的情绪随时都可以左右我们,而现在,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也许“别人问我幸福吗?”,我也会说我一点也不幸福,因为幸福离我是那么那么的遥远。

一位老学者说过“人生=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五的幸福+百分之九十的平淡”,而我的却是“人生=百分之九十五的痛苦+百分之五的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