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解读按:近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7〕283)。
为了让公众特别是相关企业更好地理解有关政策的具体内容,更好地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经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约稿,市商委公众信息网组织了此“政策解读”文章。
一、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简介近年来,为推动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
特别是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5]70号),成为指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
今年3月,市政府审定发布了《全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渝府发[2007]41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市领导的指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商委和市发改委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重点现代物流企业和重点现代物流项目认定办法》。
《实施意见》主要是本着配套物流规划的实施,从土地供给、税收征管、规费减免等方面,将市政府70号文件出台的政策细化到操作层面,力求把相关支持、扶持落到实处。
《认定办法》主要是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设定扶持门槛,增强政策扶持的针对性。
目前,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三大政策、一个办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按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宗旨,以组织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资源整合,扩大开放,环境营造”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重庆现代物流业,促进物流资源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传统物流向一体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发挥重庆现代物流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交通、口岸等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依托各类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依托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突出重点原则。
合理规划现代物流业生产力布局,鼓励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提高物流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服务水平。
协调发展原则。
注重长江上游地区乃至国内外的物流协作和市域不同地区的协调;注重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协调;统筹城市和农村现代物流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紧紧围绕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发展服务性现代物流业。
坚持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发展方向,提高现代物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重庆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配送物流,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重庆现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优化结点布局,建设物流平台,实施物流项目,健全保障措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2010年,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物流网络中的主要枢纽和结点之一,力争实现物流业增加值460亿元,占GDP比重9.2%,年均增长16%。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现代物流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框架。
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
(四)发展重点1、优化结点布局依托交通干线、口岸优势,建设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扩大沿江布局,建设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按照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建设若干综合和专业物流中心。
建成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
(1)建设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重庆寸滩物流园区:以寸滩为核心,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包括寸滩4平方公里、回兴2平方公里、石坪2平方公里和出口加工区1平方公里。
园区毗邻重庆市出口加工区、港城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与渝涪、渝黔、机场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江北机场、人和汽车货运站、唐家沱火车货运站等构成的水陆综合运输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连接长江流域的集装箱水陆多式联运中心,重点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和散杂货水陆联运,提供流通加工、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以及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
重庆铁路物流园区依托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园区毗邻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井口工业园区,与成渝、襄渝、渝怀、渝黔、兰渝铁路,外环、成渝、渝长高速公路,兴隆场铁路编组站、梨树湾、西永、回龙坝、井口货运站、上桥储运中心等构成的陆路综合运输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的集装箱陆路多式联运中心,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供流通加工、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货运代理、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服务。
重庆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江北国际机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园区毗邻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与319国道、机场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和重庆市二环高速、寸滩港区、龙头寺火车站、唐家沱火车站、人和货运站等构成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连接。
园区作为辐射西部地区、连接国内国际主要城市的物流枢纽,主要为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和汽车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和珠宝首饰、时装及海鲜、水果等高附加值商品提供航空运输、流通加工、仓储配送、中转分拨、货运代理、保税监管、展示交易等增值服务。
(2)构建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万州物流基地依托1500万吨深水港,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318国道,达万、万宜铁路和五桥机场为主体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设施,加快建设以集装箱、散杂货中转为主的万州港区物流中心和万州现代物流中心。
涪陵物流基地依托以长江、乌江水运,渝涪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和319国道,涪利、涪南铁路和渝怀复线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涪陵港区物流中心,以化肥和化工原料集散为主的白涛物流中心。
长寿物流基地依托以长江水运,渝长、长涪、长梁高速公路和319国道,渝怀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长寿物流中心和西南化工物流中心。
大渡口—九龙坡物流基地依托以长江水运,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川黔、襄渝、渝怀和兰渝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和仓储设施,加快建设大渡口茄子溪港口综合物流中心、重庆金属材料仓储物流中心、重庆铁路西站物流中心、重庆危化品物流中心。
江津物流基地依托以长江水运,成渝、渝泸高速公路(待建),成渝、川黔铁路为主体的水陆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建设以仓储配送为主的江津港区物流中心和双福物流中心,以建材和矿产资源中转为主的珞璜建材物流中心。
永川物流基地依托长江水运、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建设以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为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合川物流基地依托武合、遂渝高速公路、212国道、兰渝铁路和襄渝铁路二线,重点发展为纺织、医药、机电等工业和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服务的物流体系,积极建设以仓储配送为主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进一步发挥合川对川东北地区的物流聚集辐射作用。
黔江—秀山物流基地依托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326国道和渝怀铁路,加快建设黔江正阳物流中心和秀山物流中心。
(3)建设若干物流中心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需要,配合三大园区、八大基地建设,紧密围绕工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结合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大型工业企业和大型市场等物流服务需求点,鼓励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管理,建设汽摩、化工、冶金、高新技术产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商贸物流配送、农村综合物流配送、外贸物流等若干综合和专业物流中心。
2、建设物流平台(1)建设物流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市域配送物流体系、区域物流体系、口岸物流体系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网络平台。
物流网络覆盖全市,融合周边,畅通国内外。
逐步完善物流通道建设。
抓住三峡工程及长江航道整治机遇,重点发展水路运输,充分发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水运能力,提高主城、万州、涪陵三大枢纽港区和永川、江津、奉节、合川、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作业能力,建设集装箱、特大件、化危品、大宗散货、滚装运输等水运物流网络,增强集装箱运输能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积极利用铁路资源,依托成渝、兰渝、襄渝、万宜、渝怀、渝黔等干线铁路、支线铁路和重庆都市圈铁路环线,发挥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枢纽作用,形成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物流网络,提升重庆市铁路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的物流服务水平,加强重庆市对经济腹地辐射渗透能力。
充分发挥公路网络优势,依托“三环十射十连线”高速公路网络,畅通与周边省市大通道,实现重庆与成都、遂宁、南充、邻水、利川、恩施、长沙、贵阳、泸州等地区物资的快速流通。
积极推进航空货运发展,依托江北、万州、黔江“一大两小”机场,拓展货运航线,满足重庆本地及腹地高科技、高附加值、时效性产品的物流需求,形成连接国内和国际的高效、快捷、安全航空物流网络。
调整现有口岸布局和定位。
建设寸滩水运和江北国际机场两个一类口岸和团结村铁路、万州水运、涪陵水运、人和公路四个二类口岸。
加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口岸物流软环境,推动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现大通关。
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依托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力争建成保税物流中心。
努力推进市域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强道路建设,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设施,优化重组各行业、各系统配送中心,建立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市域物流配送网络,为工商企业、城乡人民生活提供高效及时、低成本的物流配送服务。
工业物流配送中心依托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大型、专业、信息化的物流系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商业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改造、重组等方式,在管理水平、流程标准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主城内大型工业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建在主城区一环以外、二环周围的交通方便地段;根据各区市县的大型批发市场、特色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物流配送网络。
(2)打造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
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企业为主导,建设行业物流信息平台。
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税务、工商、公安交管、金融、交通等部门要进一步开放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报关、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运输工具网上身份核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