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
(二)香豆素类(Coumatrins)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华法令(快而完全)>醋硝香豆 素>双香豆素(慢而不规则)。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高(>99%)
消除:华法令与双香豆素主经肝代谢后随尿排泄; 醋硝香豆素主以原形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Anticoagulants 11
作用机制: Fig.
抑制过氧化物还原酶→抑制肝合成有活性的凝血 因子Ⅱ、Ⅶ、Ⅸ、Ⅹ。
Anticoagulants 3
【化学】 肝素类为具强酸性的黏多糖硫酸酯。 肝素分子量5~30 kDa,平均12 kDa;低分子 量肝素平均分子量<6.5kDa。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均不吸收,肝素只宜静注;低分子 量肝素可皮下或静脉注射。
分布:60%分布于血管内皮,很少到血管外。
消除:主要经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肝素酶分 解后经肾排泄。尿中有部分原形药。t1/2随用 量增加而延长。低分子量肝素作用较持久。
Ⅺ Ⅺa
止血芳酸
Ⅸ Ⅸa
(Ca2+、Ⅷ、PL)
止血环酸
ATⅢ
Ⅹ
Ⅹa(Ca2+、V、PL)
Ⅱ Ⅱa(凝血酶)
抑 纤溶酶 肽
酶
肝素
Ⅸ、Ⅹ、 Ⅺ、Ⅻ
Ⅰ
Ⅰa(纤维蛋白)
FDP
Ⅰ、Ⅴ、Ⅶ、Ⅷ、Ⅸ、Ⅹ
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作用机理 Back
AT-Ⅲ
Ⅸa/Ⅱa
AT-Ⅲ
Ⅹa
Heparin
Heparin
AT-Ⅲ
Ⅹa
LMWH
说明:
1、AT-Ⅲ为因子Ⅱ、Ⅸ、Ⅹ、Ⅺ、Ⅻ 等含丝氨酸残基的蛋白酶的抑制剂。 肝素与之结合后,可使其活性增强上 千倍。 2、低分子量肝素对Ⅹa选择性高, 且 其抗Ⅹa的活性高于肝素,故可出现抗 凝与引起出血相分离。
香豆素类
Vitamin K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
氧化型谷胱甘肽
氢醌型VitK
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Ⅱ、 Ⅶ、Ⅸ、Ⅹ(末端为 谷氨酸残基)
一、概述
第1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Fig.
1、血管收缩;2、血小板粘附与聚集;3、内、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血栓形成)
(二)凝血与抗凝血系统:
1、组成:凝血系统:全部凝血因子
抗凝系统:抗凝血酶、纤溶系统
2、关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三)抗凝血药的分类:
Coagulants 7
Summary
一、抗凝血药:为一类能抑制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 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1、凝血酶抑制药: 肝素类(体内外);硫酸皮肤素与 硫酸软 骨素E;水蛭素
2、香豆素类(体内)
3、钙离子络合药 :枸橼酸钠(体外)
4、促纤维蛋白溶解药 (溶栓)
5 、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代谢药;抑制ADP介导的 血小板活化药;凝血酶抑制药;血小板膜 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一)促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生成药
Coagulants 2
维生素 K(Vitamin K)
【来源与性质】
天然品(脂溶性):K1(植物)、K2(动物及微生物)
合成品(水溶性):K3、K4
【药理作用】 促进肝合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促进凝血
作用机制: Fig.
Coagulants 3
【临床应用】 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特点: ①既溶栓又抗凝;②易溶新鲜血栓;③ 易致出血
【临床应用】 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用药越 早效果越好)。
【常用药物】 Tab.
(五)抗血小板药
Anticoagulants 16
【药理作用】
基本作用: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与释放
特点:较少引起出血。
【临床应用】 预防因血小板激活引起的血栓 形成。
【常用药物】 Tab.
第23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1)
第1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第2节 促凝血药
Coagulants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辛志伟
目的和要求
3、水蛭素(hirudin)
【来源与性质】 为水蛭唾液中的蛋白抗凝成 分,分子量约为7000。现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 获得。
【药理作用】
机制:直接抑制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的聚集和 凝血因子Ⅴ、Ⅷ、Ⅻ和血小板的激活。
Anticoagulants 10
特点:抗血栓作用强而持久,但少致出血。
【临床应用】 防治血栓形成。
Summary 2
二、促凝血药 (止血药):为一类能促进生理止 血过程,制止出血的药物
1、促凝血因子生成药(Vit. K):Vit. K缺乏出血
2、凝血酶:小血管、毛细血管及实质脏器出血
3、抗纤溶药(氨甲苯酸, 氨甲环酸):纤溶亢进出 血
4、促血小板生成药(酚磺乙胺):血小板减少或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性出血。
【药理作用】
Anticoagulants 4
(1)抗凝血作用
作用机制: 激活AT-Ⅲ→抑制或灭活Ⅱa、Ⅸa、 Ⅹa、Ⅺa、Ⅻa(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可选择 性抑制或灭活Ⅹa。 Fig.
特点:强;快;体内、外均有效
(2)其他作用:①调血脂:促血管内皮释放脂 蛋白酯酶→促进血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解;② 抗炎:抑制炎性介质活性和炎性细胞活动;③抗 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④抑制血 小板聚集:与抑制凝血酶有关。
机制: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纤 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止 血
【临床应用】 各种纤溶亢进性出血
含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多的组织或器官,如
子宫、卵巢、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肺、 肝、胰等出血;DIC晚期。
【不良反应】 过量致血栓形成。
【常用药物】 Tab.
Coagulants 6
5、缩血管药(NA、AD、垂体后叶素):血管破 裂性出血
Questions
1、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各有哪些药物?
2、下列药物过量的拮抗药各是什么?
(1)肝素;
(2)香豆素类
(3)链激酶; (4ns for Next Class
Section 3 antianemia drugs
1、抑制血小板代谢药;2、抑制ADP介导的血 小板活化药;3、凝血酶抑制药;4、血小板 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第2节 促凝血药(止血药) Coagulants
一、分类 1、促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K 2、凝血酶 3、抗纤溶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4、缩血管药:NA、AD、垂体后叶素 5、促血小板生成药:酚磺乙胺 二、常用促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6
(2)血小板减少:肝素可促进PF4释放并与之 结合后引起免疫反应;低分子量肝素较少引 起。停药可恢复。
(3)其他:①偶致过敏;②肝素久用可致骨质 疏松与激活破骨细胞有关,低分子量肝素少 致;③可致早产及死胎,孕妇忌用。
【禁忌症】
过敏、有出血倾向、严重高
血压、血小板减少、肝肾功不全、外伤及术
(二)凝血酶(thrombin)
Coagulants 4
【来源】 猪、牛血
【药理作用】
1、促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止血
2、促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创伤愈合
【临床应用】 各种小血管、毛细血管及实质 脏器出血;创面出血。
【不良反应】 过敏
(三)抗纤溶药
Coagulants 5
【药理作用】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
胆道阻塞、胆瘘、慢性腹泻、新生儿或早 产儿出血、香豆素类及水杨酸类药物诱发的出 血、久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出血。
【不良反应】
K1:静注过快可致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 甚至虚脱,主张肌注。
K3、K4:常致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大量可 致新生儿、早产儿及G-6-PD缺乏者发生急性溶 血,诱发或加重黄疸。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用。
3、罕见“华法令诱导的皮肤坏死”:多发生于 用药后3~7天。
【药物相互作用】
1、阿司匹林、保泰松等血浆蛋白强结合型药, 可使本类药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
Anticoagulants 13
2、维生素K缺乏时,本类药物作用增强。
3、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本类药作用增 强。
4、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可加速本类药代谢,降低其作用。
Section 4 preparation for blood volume expansion
生理性止血过程及血凝与抗凝 Back
组织损伤
外源
性凝 血系 统
Ⅲ
血管内皮下 胶原暴露
内源性凝 血系统
Ⅻ Ⅻa
(Ⅶ、Ca2+)
血管收缩
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PF、 PL、ADP
纤溶酶原 激活 物原
SK 激活物 UK
To be master:肝素、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用 途和不良反应。
To be familiar with:常用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 的作用机制。
To be known:其他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的特点 与用途。
Professional terms:coagulants;anticoagulants; heparin;warfain;vitamin K;urokinase
【临床应用】 体外抗凝:保存血液、保存抗 凝血标本
【不良反应】 低血钙:每输入1000 ml库存 血,应加5%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10 ml。
Anticoagulants 15
(四)促纤维蛋白溶解药 (fibrino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