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1)
*
现代生产管理(1)
模块式或重复性生产
零部件分类:采用成组技术的方法,按照零部见加工表 面和加工工艺上的相似性,对零部件进行分组。
成组加工单元:在一个加工单元内,配备某些不同类型 的加工设备,完成一族或几族零件的全部加工任务,而 且加工顺序可以在单元内灵活安排。利用加工工艺上的 相似性,对零部件进行分组。
生产计划的任务及内容
*
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产品零部件展开表(即物料清 单,简BOM)和零件的可用库存量(库存记录文件), 将主生产作业计划展开成最终的、详细的物料需求和 零件需求及零件外协加工的作业计划。
特点:
(1)生产率高(工人分工细,高度专业化,设备及工艺专业化) (2)工人操作熟练程度高(工人重复做简单的操作); (3)作业计划简单(一旦流水线调试能正常生产,就按节奏进行) (4)产品质量容易保证(标准化与稳定化的生产作业) (5)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物流流动性好、在制品少)
管理重点: 设备定期维修,工人出勤管理,在线质量控制
➢需求管理的重点是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波动幅 度,给生产系统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 率和整个系统的效益。
生产计划的任务及内容
*
长期生产计划
➢企业长期生产计划主要是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它关 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长期生产计划一般是由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制定。
➢是属于战略层次的计划,计划期较长,通常为几年 以上。
现代生产管理(1)
2020/11/23
现代生产管理(1)
第一章 生产/运作管理概 述
基本内容 1.生产模式与组织形
式 2.生产计划与控制 3.生产与作业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 工业工程系
*
生产 是人们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有组织的活动。其定义为:生
产是将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财富(产品或服务)的 活动,由此而增加附加价值和效用。
QDC 管理
生产系统的绩效衡量
*
生产模式的分类
按生产过程物流 的连续程度分:
流程型生产 制造装配型生产
生产模式分类
*
流程型生产模式
特点
1. 生产流程相对固定不变; 2. 产品一般面向有组织的用户(包括商业系统), 顾客数量较少; 3. 产品标准程度高,很少是顾客需求订制; 4. 产品品种少,生产稳定; 5. 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专用化程度高,设备昂贵; 6. 设备故障造成损失很大。
生产管理 (Production Management):对企业的生产转换子系统的运 行进行管理,即对生产过程进行组织、计划与控制
作业管理 (Operations Management):是非制造业(如服务业)的转 换过程的管理,它是以制造业为主要对象生产管理向非制造业拓 展;原来的生产管理就成为生产与作业(或运作)管理。
3. 产品生命周期短,型号更新快(顾客需求的多样性)。
• 不同的产品型号,工艺路线不同,需要新布置、调整设备布局; • 各类型产品产量比例经常变化,如何组织人力及安排设备,计划
困 很难做且需经常调整;
• 对新产品开发要求高,要求迅速拿出设计;
难 • 生产能力的需求是个动态变化的量,负荷平衡、生产过程同步化
关键: 抓好综合生产计划或称年度计划,抓好设备的定期维修管理
典型工业:化学工业、塑料、制药、化肥、石油、冶炼、 金属冶炼等
流程型生产模式
*
制造装配型生产方式
1. 大多数属最终产品,受顾客影响大,市场不稳定;
特 2. 产品结构复杂,组成零部件多,协作单位多; 点 (汽车为几万,计算机为几十万,飞行器为几百万)
短期生产计划
短期生产计划的任务是直接依据顾客的订单,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的 每一个细节,使之紧密衔接,以确保按顾客要求的质量、数量和交货 期交货。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的内容
*
长期计划
组织目标
资源计划
经营预测
中期计划 产品需求预测
产品规划
生产计划大纲 (PP)
主生产计划 (MPS)
财务计划
粗能力需求计划 (RCCP)
➢ R. H. 海斯与S. C.惠尔赖特1979年提出了产品-工艺矩 阵,描述产品结构与工艺过程的匹配关系。
➢2点要点:
➢如何产品的结构性质,选择最佳的工艺过程;
➢不仅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战略,而且相 应地调整工艺过程;
工艺矩阵
*
现代生产管理(1)
工艺矩阵(Product-Process Matrix, PPM)
产品结构、生产寿命周期阶段
工
艺 方向混杂 流 的流动(程 多任务车结间构 间断的顺
、 序流动
生 产
(成批生 产) 连续的顺
过 序流动(
程 装配流水
周
线)
期 连续
流动
低标准化 、单件
大型发电 机
中餐馆
生产率提高 柔性降低
不可行域
多品种 小批量
重型设备 咖啡店
少品种、 产量较大
高标准化大 量生产
不可行域
生产要素 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资源。根据它们在生产 功能中所起的基本作用,可分成: 物质资源—— 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用到的资金和物资; 人力资源 —— 过程所需要的劳动能力; 信息资源 —— 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资源; 管理资源—— 对过程进行的管理。
生产的基本概念
2002/3/0 2
生产系统示意图
生产的与作业基本概念 2002/3/0
2
现代生产管理(1)
生产系统的动态特性,要求对它的绩效进行经常的衡量 和分析,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 (2)交货期: (3)成本: (4)生产率: (5)有效性 (6)适应性
Quality Delivery
Cost Productivity Effectivity Adaptability
物质、人力 和信息资源
输入
生产管理 •目标 •计划 •标准
转化过程
绩效 衡量
产出
环境
机会 约束 威胁 需求
产品 服务
生产系统
*
作业(Operation) 是人们加工对象或处理业务的操作活动。
作业与生产概念区别 层次不同:生产是对整个系统而言,作业对 于具体操作活动或操作环节;行业不同:生产通常涉及制造行业 ,而作业通常相对非制造业(如服务行业)而言。
单件订货生产
*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如机床、水泵、轻工机械的生产
特点: (1) 品种多,而每种品种产量小; (2) 产品为定型产品,生产工艺相同或相似; (3) 可成批轮番生产,批量的大小取决于作业更换
时间长短; (4) 批量小,在制品库存量减少,而生产周期缩短。
管理的关键:
(1)缩短作业更换时间(增加了生产作业计划难度); (2)合理地确定经济批量; (3)控制零部件与产品安装数量的比例(但要保证按期交货)
➢长期生产计划涉及产品发展方向、生产能力的决策 、技术发展水平等。长期战略计划指导全局。这种长 期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较高。
生产计划的任务及内容
*
中期生产计划
➢中期生产计划又称总生产计划,或综合生产计划( Aggregate Production Planning),或称年度生产计 划。 ➢中期生产计划的对象是产品类。 ➢中期生产计划是根据市场需求的预测制定的。它的 决策变量主要是生产率、人力规模和库存水平。其目 标是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满足预测的顾客需求, 同时使生产率尽量均衡稳定,控制库存水平并使总生 产成本尽可能低。
1. 工艺专业化原则——即按生产工艺的特点来组织生 产单位,在一个单位(如车间)集中同种类型的设备及 工人。如:
机械加工车间:车床工段、铣床工段、钻床工段 热处理车间:淬火工段、退火工段 装配车间
生产过程组织
*
优点:
(1) 设备利用率高,个别设备出现问题,影响不大 (2) 工人固定于一种设备,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提高 (3) 可以比较容易适应不同类型产品,柔性较大
汽车组装 快餐店
啤酒
现代生产管理(1)
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生产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为未来的时 间(计划期)规定生产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以指导企业 的生产工作按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
生产控制的目的是对生产计划的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跟 踪、检查、调整等。它包括从生产过程的产出取得实际 绩效的信息,将它们与计划要求相比较,对比较的结果 进行分析,若发现有偏差,则采取措施,返回去调节生 产过程的投入,以修正偏差。
缺点:
(1) 产品(半成品)、原材料运输路线长 (2) 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停放、等待时间长,延长了生产周期 (3) 各生产单位之间协作、往来频繁,管理较困难
生产过程组织 *
2. 对象(产品)专业化(汽车、家电、齿轮箱)——以产
品 或零部件)为对象来构筑生产单位的。一个生产单位基本 上可以完成一个产品或部件的生产。又称封闭式生产单位
优点:利用工艺上的相似性,增大了批量大小,减少了 批量变更次数,大大降低批量变更引起的调整费用,降 低在制品库存水平,提高生产率;
缺点:生产生产模块内可能出现重复的设备;
模块式生产
*
现代生产管理(1)
➢正确地选择生产方式(配置工艺过程)是生产与管理 战略的核心;
➢工艺过程的选择只有与产品的结构的性质相匹配,才 能获得最好的技术经济性能与效益。??
生产计划的任务及内容
*
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是生产计划的核心,是所有短期的生产 活动的依据。
➢主生产计划的期限一般为季度或月度,故有时又称 为季度或月度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的对象是属于独立需求的产品或主要零 部件。主生产计划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现有的订 单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