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能做什么?2015年11月21日新闻播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
今天上午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这标志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已完成重要节点,距离近期完工已经不远了。
FAST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人员正在安装镜片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总工艺师孙才红介绍说,FAST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的首次升舱试验,是FAST工程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正式进入六索带载联调阶段。
中国“天眼”有多大?记者今天沿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了43分钟。
“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
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
FAST 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 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郑晓年强调,“天眼”建成后,将有能力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搜寻星际通讯信号。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天眼”建成后,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口径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能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是其2.25倍。
大型射电望远镜能做什么?阿雷西博是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台射电望远镜,直径350米,设在中美洲波多黎各(美国托管地)。
这样一口硕大无朋的“锅”是没法像一般的射电望远镜那样随意转动的——人们还无法让这样一个巨无霸既灵活转动又保持自身的形状不变。
于是,人们干脆将计就计,把它安放在了一个山谷中。
这个远远望去就像野餐用的铁锅的望远镜接受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射电信息。
当它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还向武仙座发出了人类第一份有意识表达自己存在的电报。
今天,阿雷西博仍然是天文学家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人们所熟悉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就是由阿雷西博执行的——它全天候的接收来自地外(同样也来自地球,事实上地球上的干扰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信号。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 Radio Telescope)。
它位于波多黎各的西南部的阿雷西博附近。
望远镜是被建造在喀斯特地形(Karst terrain)凹地里的直径为305米(1000英尺)的一个碟形天线。
这个碟形天线的表面超过20英亩,具有18英亩或者说18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光圈。
碟形天线可以反射并将天空中微弱的信号集中在悬在正上方450英尺的接受天线上。
由于碟形天线是固定的无法转动,所以接受天线被装在一条弓形的轨道上,这样它们可以“观察”在他们顶点(正上方) 20度范围内的目标。
这条弓形臂被安装在另一个环形的轨道上,可以让接收天线跟随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而掠过天线上空的目标。
这两种方式的移动可以使射电望远镜有能力扫描更多的一部分天空。
阿雷西博观测站于1963年11月1日正式开幕,从那以后,有几千位科学家使用了它,也迎来了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参观者。
电影明星和好来坞电影制片人也常常光顾这里,拍摄了好几部不同题材的电影。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类星体、脉冲星以及处在宇宙边缘的其它射电源。
最激动人心的观测成果是1974年秦勒和赫尔斯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
这是一个双中子星系统,轨道周期为7.75小时。
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十分强。
引力辐射将导致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明显变化。
泰勒教授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进行上千次的观测,获得这颗脉冲星20年的轨道周期值,证明观测结果与广义相对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终于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泰勒和赫尔斯一起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成为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骄傲。
1991年,天文学家沃斯赞和弗雷尔用这个望远镜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25712的行星系统,又一次轰动科学界。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太阳系空间探测和地外文明的搜索,射电望远镜是借助雷达技术发展起来的,而雷达后来也成为直接探测天体的一种手段,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雷达天文学。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配备了一台强大的无线电发射机。
巨大的天线具有非常高的方向性,使无线电波聚集成非常小的辐射束发射出去,定向发射可以使发射功率大大提高。
无线电波碰上固体状物体后会被反射回来,但是回波的能量很小,需要灵敏度非常高的射电望远镜来接收。
正是由于这个望远镜的特点,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雷达。
为了探测月球、小行星、彗星、行星及其卫星,人们为其配备了一部波长为126厘米,发射功率为百万瓦的发射机和双偏振微波接收机。
从接收到的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回波,可以获得被探测物的表面的图像。
雷达探测的研究成果很广泛,也很显赫:测量出水星的自转和北极附近的“水冰”的环状结构;与格林班克100米射电望远镜组成雷达世界上口径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干涉仪获得金星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地形图;以几百英尺的精确度为阿波罗登月船和海盗号确定在月球上最好的登陆地点;发现两个离地球很近的双小行星系,阿雷西博雷达还发现一些对可能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并对它们进行监测。
中国的“天眼”有什么特点?FAST工程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此项工作。
2007年7月FAST项目正式立项。
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
项目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天眼”有以下主要的自主创新成果1、利用独一无二的贵州天然喀斯特洼地台址2、应用主动反射面技术在地面改正球差3、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将千吨平台降至几十吨1995年10月,在贵州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段宝岩院士提出一种全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设计方案,即用六根大跨度柔索,牵引馈源舱做高精度三维扫描运动,与美国305m口径的天线相比,重量由1000吨降至20吨。
这个设计新方案被国际同行们激动地称为"变革式的创新设计"。
因为这还只是方案与理论设计,实际工程中究竟行不行,其实他也没把握。
后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北京天文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下,段宝岩带领的团队,先是建了大射电望远镜的5米模型,接着在沙井村建造50米试验天线。
后来,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建造了可实现更多功能的50米试验天线。
如今,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得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的支持,正式在贵州启动。
在馈源支撑方面,段宝岩及其团队的前期研究工作,为这一工程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重点解决了舱索柔性结构的精确力学建模和仿真,舱索柔性结构的控制,以及粗精两级调整系统的动力学耦合与复合运动控制等问题,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为这个口径500米,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做的前期工作,只是我们结合实际工程开展研究的一个具体事例。
我们的团队,很早就有重视硬件、重视项目和工程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段宝岩说,后来,我们又和南京14所搞雷达天线系统的CAD软件平台研发,以及和西安39所开展大型天线合作,直至最近应用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的40米口径天线,还有将用于4亿公里之外火星探测的位于佳木斯的65米口径天线,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工程,都必须出东西、见实物。
我们在科研上始终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没有需求、不结合应用,科研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二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博士生,都必须确立出了校门就是国门的观念。
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是要到国际学术界立足的。
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500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
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据FAST工程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
FAST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
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
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