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免疫程序
猪场应根据本地或本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而片面套用其它猪场免疫程序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以下仅推荐猪场的常规免疫程序,如果当地猪场有下列疫病流行情况时可按规定注苗,如没有该病流行则最好不注。
一、猪场免疫程序
1、仔猪、育肥猪
7-15日龄免疫接种一次猪气喘病灭活苗,1周首免,2周龄后第2次免疫。
1周龄和断奶后各免疫接种一次伪狂犬病病毒K61弱毒疫苗。
10-15日龄,猪水肿病多价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20-25日龄,猪瘟兔化弱毒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25-30日龄,猪丹毒、猪肺疫疫苗,皮下注射。
30-35日龄,仔猪副伤寒疫苗,口服或注射。
35日龄(猪口蹄疫常发区)用灭活苗,进行首免非疫病发生区,每年3月份和9月份各注射一次。
55-60日龄,猪瘟兔化弱毒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60日龄,仔猪副伤寒,皮下注射。
70日龄,猪丹毒、猪肺疫疫苗,皮下注射。
每年秋冬季交接时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2、繁殖母猪、公猪
(1)、70日龄以前,可参考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
(2)、每年春秋两季,对繁殖母猪、种公猪接种猪瘟、丹毒、肺疫、副伤寒疫苗;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疫区,还要接种链球菌病疫苗。
(3)、有喘气病的猪场,对成年公、母猪,后备公、母猪,胸腔注射1头份猪喘气病疫,每年1-2 次。
(4)、初产母猪,产前一个月、半个月时,两次肌注仔猪红痢菌苗。
经产母猪,产前半个月肌注1次。
(5)、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注射猪细小病毒病弱毒苗或灭活苗。
(6)、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成年母猪及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伪狂犬病疫苗。
(7)、每年蚊、蝇季节到来前1-2个月,对怀孕母猪肌注乙脑疫苗。
(8)、妊娠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接种仔猪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预防初生仔猪黄痢。
(9)、近年来,国内发生的猪呼吸与生殖系统综合症(蓝耳病)宜应列入免疫计划。
公猪:采精或配种前2-3个月首免皮下或肌肉接种4ml/头,间隔20天以同样的剂量和途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母猪:配种前5-7天首免皮下或肌肉接种4ml/头,间隔20天以同样的剂量和途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仔猪:出生后20天皮下或肌肉接种2ml/头。
(10)、受布病威胁的猪场,每年母猪、公猪都要进行布病疫苗的免疫。
可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亦可在怀孕时期使用。
二、免疫成功的关键
1、选用适当的操作方法免疫
猪只免疫时,技术员要亲自在现场带头正确操作,并指导每个操作人员都能用适当正确的操作方法免疫。
如由于乙脑病毒对碘很敏感,所以,在注射部位禁止用碘酊消毒,否则效果不好。
气喘病苗免疫时需要注射到胸腔,注射时要确实,才不致于因操作方法不当而免疫失败。
2 、接种疫苗的剂量准确
很多猪场在接种疫苗时,不按照疫苗生产厂家说明书去正确选择剂量,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来确定剂量。
有的猪场制定的剂量正确,但在接种过程中打“飞针”或接种手法不熟练,导致疫苗的接种剂量不足,致使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达不到应有的免疫力。
3、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
免疫成功与否和平时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采取综合的措施是猪群健康的根本保障。
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等不良因素影响时,应在环境条件满足需要时才可进行免疫。
疫苗接种的近期内不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将显著提高免疫效果。
4、做好免疫水平的抗体检测
猪体自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会随着猪的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疫苗质量等因素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猪只抗病力不高情况下,多种免疫又可能相互干扰。
为了确切地了解疫苗在猪体内的免疫情况,猪场应根据每种疫苗的免疫期,定期按免疫头数的比例做抗体检测。
根据抗体水平决定下一步的免疫。
5、在猪群健康状态下进行免疫
被免疫的猪只必须健康,如体质瘦弱、有病、体温高、食欲不振等均不应免疫。
个别猪场的技术饲养人员,为了省事和便于管理,所有不同类别猪只在免疫时不去分别对待,无论健康与否统一接种,这样往往会引起相关疾病。
6、管理好疫苗
疫苗在贮藏、运输、保存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生物制品的贮藏、运输和保存要求执行或疫苗失控,如猪瘟疫苗需在-15℃条件下才能保存18个月,但在运输过程中猪瘟疫苗温度是0~8℃的条件,就无法在18个月时仍具有正常免疫力,使猪体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抗体,造成免疫失败。
7、尽量少使用联苗
使用联苗时,一定在兽医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场实际条件下进行。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联苗。
在疫情不稳定地区使用联苗,往往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8、注射用的器具消毒
注射器、针头等用具,用前须消毒;同时,注射部位更应消毒。
每注射一圈猪需更换一个针头。
用过的器具、空瓶和胶塞等应及时煮沸消毒处理或深埋,如果随便丢弃,将会造成污染和引发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