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失实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网络新闻业务,其诞生之初,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新闻发布,将创作好的新闻稿、企业新闻发布出去并达到预期目的才算是成功的网络新闻营销。 二、网络新闻评论报道的2个误区 误区一:追踪“表面”新闻热点而忽略“潜在”新闻热点。新闻评论追踪当前热点话题,由此展开议论评述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只专注于当前新闻热点,忽略了潜在热点的存在,新闻评论的总体构成将是不完善的,也会让读者感觉到话题挖掘得不够“深刻”。新闻评论对那些潜在新闻热点,显然也应当给予同样的关注。这些潜在的热点,许多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只是尚未显性化为当前的热点而已。新闻评论作者在追踪当前热点进行评议的同时,更要善于捕捉这些潜在的热点,使潜在的热点显性化,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引起社会对这些焦点、难点、盲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热点不是制造出来的,但热点能够被发掘出来。善于捕捉潜在热点的新闻评论,相对于只是对当前热点进行评述的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大,新闻评论也才能够更具前瞻性、引导性、启发性和吸引力。 误区二:片面追求评论语言的专业化。新闻评论的读者主体是普通的受众,而绝不是少数专家学者。这就决定了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应当是大众化的。而目前的许多新闻评论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就是追求评论语言的所谓专业化。一些新闻评论作者,热衷于摆起架子,喜欢大量使用学术语言。这类评论,往往是读者看不懂,专家不爱看。读者看不懂是因为语言的艰深和晦涩,专家不爱看是因为文稿的水准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这类夹生的新闻评论作品,在报纸上时常能够见到。有些评论作者将这种写作风格美其名曰“专业化趋向”。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新闻评论写作的“专业化趋向”,超越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层次,背离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曲高和寡,失去读者,实际上弱化了新闻评论的效能。走出这个误区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大众化”。要学会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去表达作者的专业化思考。 随着网络这个新媒体的诞生,网络新闻应运而生,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新闻失实便是一大焦点。下面一篇报道”深圳最美女孩”事件2013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条有关“深圳最美女孩”的新闻. 这条新闻以图文呈现的方式讲述了一位90后女孩给乞讨老人喂饭的事件。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网友盛赞女孩“心灵美”,称她为“深圳最美女孩”。但事隔一天之后,这条新闻就被南都深圳读本证伪。经查证,该假新闻由专业营销人员一手推动,为配合某景点宣传而策划,不仅照片为摆拍,新闻中提及的内容也基本失实。事件曝光后,网民十分愤慨,纷纷谴责营销人员道德沦丧,丧失底线,以公众的良善作为牟利的手段;同时也有不少网民对专业新闻媒体不加辨别,不加证实地发布虚假报道表示遗憾,对专业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 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 仝宗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虚假失实报道查处情况的通报》: 中国新闻网关于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报道核查处理情况。2013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的报道《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并配发了新闻图片。经查,该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中国新闻社记者收到“深圳90后女孩喂乞丐”的社会来稿后,未深入采访核实就将稿件和图片编发后上传至中国新闻网,并署名记者采写、摄影,加上编辑审核和把关不严,致使虚假报道在网站刊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近日,中国新闻社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来稿审核等内部采编流程管理。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关于这一定义是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于1943年9月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该定义强调新闻源于事实。新闻要忠于事实,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由此可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新闻传媒所必须遵循的铁定原则。网络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网络媒体能否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其是否坚持真实性原则。 三、负面效应的网络假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多,究竟是何原因呢?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定的价值观不仅关注着新闻传播活动,而且要在对新闻传播实施领导和导向的过程中使其为自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其真实性的实现不可能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西方新闻界已经注意到:在某种社会思潮兴起的时刻,新闻界炮制的假新闻就明显增多。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西方新闻界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尤其一些小报,几乎自面世以来就成为“失实新闻”滋生的温床。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自负盈亏,必须赚钱养活自己。为了追求市场“卖点”,取得较高的利润,有时不惜制造新闻,或者用对事实的歪曲报道来迎合读者。即便是“大报”,随着传媒的产业化,经济力量对其影响乃至左右也越来越严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同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西方受众对传媒所做的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打着问号,连新闻工作者对此也有自知之明。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1、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这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比较严重的,所造成的危害常常也比较大。 一般来说,故意失实与报道者的思想意识不端正和职业道德差有关。 2、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或者采写作风不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以上是新闻报道失时的传统原因,而进入网络新时代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网络新闻失实。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传播者的身份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任何网上用户都可在网络上发表新闻,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信息并与他人分享,基本上没有任何限制、无拘无束,这样一来,网络新闻难免失真失实。 2、时效性与点击率的追求造成网络新闻失实。 竞争无处不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到来,网络与人们的联系日渐紧密,各传统媒体也纷纷在网络上安了家,越来越多的新闻通过网络传遍世界各地。各大网站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便追求新闻时效性,然而“速度通常是准确性的天敌”,速度快,就有可能不准确。另外,网站的生存发展还依赖于点击率,这就更催生了网络假新闻,例如众多名人“被死亡”事件。其中颇受关注的为大作家金庸,他在2010年曾两度“被死亡”,虽然微博上也及时更正了假消息,可是此谣言的余震未了。这样的假新闻虽然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但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3、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未能尽职导致失实报道出现 “把关人”理论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所谓“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在网络媒体中,充当“把关人”角色的即网络编辑。 “由于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导致新闻人员结构性缺员,于是很多专业素质不强的新闻从业者也得以混入网络媒体。这些人中有些是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些则对网络新闻失实的认识不够,为追求点击率等业务业绩不惜牺牲网站的公信力发布假新闻。传统媒体中一篇稿件的“出炉”一般要经过记者、编辑、主任编辑的层层把关,最后还要由总编辑审定。但在互联网上,网络编辑(即把关人)从稿件的初选到编辑上网大多由一人完成,形形色色的把关人参与新闻传播与诠释。由于目的、价值观、出发点、对新闻的认识等多方面的不同,把关人对网络新闻进行着随心所欲的自由阐释,并且这种阐释通过网络迅速得以传播 过去我国法制不健全,许多记者因此法制观念淡薄,认为一篇报道出点错,甚至失实了,大不了写篇检查了事。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现在我国的法律,已规定受理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也就是说,当新闻报道失实的时候,被报道者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报道者则可能因报道失实而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法院已经受理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常见的便是因报道内容失实而侵害他人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第三款规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据司法部门解释,文章基本内容失实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文章所述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文章评论、结论内容不真实;文章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因以上原因使受害人的名誉遭受贬损、社会评价降低的都可以构成侵害名誉权。因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法律的监督。 四、网络失实新闻的对策与思考 网络新闻失实挫伤了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使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一种打击,因此,面对网络新闻失实现象,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1、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转帖等途径发布消息、新闻,没有时空的限制,网络新闻多而杂,对其传播的监管难度大,真实性也就难以确保。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切实规范网络新闻发布的程序。当然对于那些网络假新闻的发布者也要给予严厉处罚,许多虚假新闻都是匿名发布,这就需要提高技术以确定发布者的真实身份。通过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处罚散播假新闻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性。 2、提高网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站之间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各网站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便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点击率,这是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表现,损害了网民的利益,极其不负责任。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最终要靠“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即如果某一网站发布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网民的利益受损,那么在消费者统治的时代,网民将远离这个网站,网站因人气离散则失去广告收入,最终只能关门。所以说网站的点击率不能靠发布虚假新闻来提高,否则将自食其果。 3、加强对网络编辑的监管,坚决抵制网络假新闻。 网络编辑应具备充足的新闻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每一篇新闻稿确定发表之前,都应进行仔细、严格地审核,如确定新闻来源是否可靠,新闻内容是否真实等。前文中有提到传统媒体中一篇稿件的“出炉”一般要经过记者、编辑、主任编辑的层层把关,最后还要由总编辑审定,这样的程序使得传统媒体新闻的真实性要比网络新闻高很多,因此,“把关人”要尽职尽责,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4、受众需提高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