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分析比较 【摘要】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比较,发现普世价值概念的缺陷,同时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一定的普世意义,从而为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清晰地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有了新的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我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谈及价值观问题,不能不涉及到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普世价值”在国内受到大家的注视瞩目,与《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此文于2008年5月22日刊登出来,当时文章并没有署名具体作者,仅是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惊亮话语“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目前,对于普世价值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之一是从政治话语层面去阐述,把它看作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所谓普世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借以表达西方的政治诉求,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识”2
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7858.htm
2 郝立新,普世价值问题研究八人谈.【J】.思想理论导刊,2008(11) 2
面对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我们不应该回避。相反,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理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两者的异同,认清两者的本质,做到不为一些错误的观念所惑,坚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一、两种价值观的内涵比较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主要意指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的关系范畴。这里的主体是指人或人的集合;客体则是指一切存在着的客观事物。主体的需要甚为复杂,为何如此?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或是一个阶级,或为一个民族,或为全体国民,更可为全人类。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指出主体的需要是多式多样,我们可宏观地将其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活在不同时间动在不同地域,需要也就相异。客体同样是错综复杂,不仅仅客体自身纷繁多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客体的性能也在连续地发生变化,满足需要的功能当然也在进行着变化。3具体而言,价值概念,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主体性。价值的本质特性, “任何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特定主体性,我们在谈论价值和价值观念时,十分有必要搞明白它是‘谁的’,是属于谁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就该对应地用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来说明。”4;其二,层次性。价值是可以分层次的。从个人角度来讲,个人价值的最高层次是人生观,即人生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当然一个人还可有相异于他人别的价值。国家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价值,最重要的部分要指向“核心价值”5;其三,发展性。价值层次不是凝固一成不变,随着主体需要的发展变化和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的不断变化,价值层次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化。 就概念而言,也各不相同。普世价值,从词源上说,颇有争议。“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6。至于普世价值,又译为“普遍伦理”、 “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普世价值,就是指“超宗教、超国家、超民族的,任何人、
3 李士坤,对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11月,P5
4 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J】.学术探索,2011年10月,P2
5 李士坤,对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11月,P6
6 伍志燕,权珊珊,“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P85 3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和理念。”7关于普世价值的内涵,一般认为包含这样三个层面:“第一,具有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人;第二,具有普遍永恒性,适用于所有时间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的。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判断,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命题。”8 核心价值,该词来源于英文Core Value,意指“一个社会或团体成员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本文指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意义上的,是指“社会统治阶级和集团,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依靠政权的力量确立和推行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社会或集团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价值追求内涵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基本价值,代表着该社会或集团发展的方向和未来。”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其中至少蕴含了三点深刻的含义:第一,它代表和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拥有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更加坚定维护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功能作用。第二,它体现了走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的正确前进方向,是中华民族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走历史必由之路的根本保证。第三,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0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确地展现了全体奋进的中华儿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诉求。 关于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比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其一,性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念本身已经明确自身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有着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性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共产主义的价值体系;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爱国主义的价值体系。11。相较而言,普世价值似乎并未带有特定的性质。但事实上,这个词经常被西方
国家用来推销它们的价值观,所以,“普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西方价值观的代名词,也因此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7 伍志燕,权珊珊,“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P85 8 冷超,王建光,试论全球境域下的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福建论坛,2009,P71
9 伍志燕,权珊珊,“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P86 10 李士坤,对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11月,P6
11 高璐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7月,P101 4
其二,内涵上,普世价值的普适性,包含两层涵义:第一,从世界范围看,这种价值观念是适用于所有人的。第二,从历史角度看,这种价值观是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时代的。普世价值是针对个别价值和特性价值而言的。它内在地包含这么一种逻辑,即“这种价值往往被看成是个别价值和特性价值的对立物,是一种从个性事物、个别价值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并且,这种所谓‘共性’并不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物,而是一种完全脱离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共性。”12就此意义而言,普世价值对于个别价值似乎有着某种道义上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容易产生强者对弱者强制灌输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行为。但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价值应该是尊重主体选择的一种价值,也就是主体自认为某种事物对他有价值,才叫有价值。别人强加给他的东西,对他而言,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还可能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就核心价值而言,它主要是针对多元价值和普通价值而言的。它一方面承认,世界或一国社会中存在多元价值。另一方面,在这种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1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核心价值概念比普世价值更有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为合理。 其三,从外延上看,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历程,直至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至于普世价值概念的外延,笼统繁杂,尚未形成共识。就西方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而言,无非就是其大力鼓吹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主张世界其它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都必须以西方提倡的“普世价值”为尺度,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从字面意义上看,不难发现在外延方面,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存在某些“重合”之处,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等。但事实上,两者有着质的区别。举“民主”一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而西方的民
12 伍志燕,权珊珊,“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P86 13 伍志燕,权珊珊,“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P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