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

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

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 摘要:本文从结构功能视角阐述金融结构决定金融功能,金融功能的发挥体现着特定的金融结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内在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其基础性功能的差异;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现代金融,其所发挥的功能不仅仅是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功能的简单加总,其整体性高层金融功能对现代经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金融负功能的出现往往也是高层金融功能的体现,是某一金融结构的缺失或过度发展造成的后果,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好金融使其充分发挥现代经济引擎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结构功能视角 金融结构 金融功能 一、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的历史考察 结构即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结是结合之意义,构是构造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之意思。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物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功能即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 历史上,将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他认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骨骼、肌肉和各种各样的内部器官,为保证各个组织的存活而相互依赖地运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便由此在生物学领域确立。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和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受其影响,将结构功能思想引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臵构成。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步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扩展了社会功能概念的理解,他指出,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很可能有多种功能,包 括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其子罗伯特•C•莫顿是现代金融的开创者之一,并于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将结构功能视角引入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始于戈德史密斯,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认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的金融结构。在戈德史密斯之后,西方学术界关于金融结构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金融组织模式优劣的比较上。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1973)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反过来也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考虑到金融功能的扩展是金融结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且无论是哪一项金融功能都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结构的健全或完善程度将成为直接决定金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白钦先教授对‚金融倾斜‛及金融九大要素的研究。其后,更进一步地,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正式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为金融结构。‛(2003)金融结构可以是如戈德史密斯所认为的可计量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等金融要素间的比例,但又不仅限于此;金融结构的演进既包括了金融量性的扩 张,还包括了金融质性的发展,从而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金融发展观是一种新的金融发展观。而对于金融功能的研究则体现在对不同层次金融功能的界定,包括三个递进关系的层次:基础功能(服务性功能与中介功能)、主导功能(包括核心功能即资源配臵功能和扩展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派生或衍生功能(包括资产重组、公司治理、资源再配臵、财富再分配、信息生产与分配、风险分散等)。而‚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即金融演进,金融功能的演进即金融发展。‛ 本文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的研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依托白钦先教授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的真知灼见展开。

二、金融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在对金融结构进行讨论之前,我们不得不首先对‚金融‛进行界定,只有明确了金融的含义才能对金融结构进行划分。 长期以来‚金融是指资金的借贷活动或资金的融通活动,这已是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江春,1999),但深入考察发现‚对金融的定义,传统金融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是有区别的‛(冉光和,2004),‚存在从不同视角对‘金融’所进行的规范性的论证‛(黄达,2001),其表述林林总总,重点各不相同,‚直到今天,……,尚无普遍被接受的统一的理论界定‛(黄达,2001)。面对这样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研究框架的构建基础。 对‚金融‛进行界定其观点包括很多: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 的融通,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王绍仪,2002)——资金融通论;认为‚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及机制的总称,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总称(冉光和,2004)——金融产业论;认为计划经济中,金融是计划工具,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宏观调控手段——金融工具论;有认为金融是媒介经济运行的虚拟系统——金融媒介论等等。 笔者对金融本质的认识沿袭了白钦先教授提出的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具有‚存量‛形态的,既联系现在与过去,也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过程及相应的体制转变;金融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2000)。 既然金融是一种资源,那么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实质上便是对这种特殊资源结构的研究。对资源资源结构的划分可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而对于经济学研究来说,资源的配臵方式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因此,笔者就以对金融资源不同的配臵方式将金融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金融资源的配臵——商业性金融;依靠计划机制进行金融资源的配臵——政策性金融;依靠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金融资源的配臵——合作性金融。不同的资源配臵方式意味着对资源进行配臵主体的不同、配臵目标的不同、以及受益对象的不同——即内部结构的不同,而也恰恰是因为商业性金 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内部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至少是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一)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运用市场法则,引导资源合理配臵和货币资金合理流动等经济行为而产生的一系列货币商业性金融活动的总称。商业性金融的主要特点:(1)商业性金融的决策主体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而非国家政府;(2)商业性金融追逐利润最大化;(3)商业性金融活动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通过自主决策来实现的;(4)充当信用中介,实行有偿借贷是其基本原则;(5)商业性金融以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商业性金融主要涵盖了经济生活中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以及金融租赁等经济实体。应当指出的是,商业性金融包括上述经济实体而又不仅限于此,它还应包括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中具有盈利性质的组成部分,区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的根本特点是其经营的最高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领域出现的商业化管理不应视为商业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商业性金融在经营其业务过程中,其针对的对象往往为单一的经济个体,服务于特定的服务对象,往往是‚点对点‛的服务,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 也正是因为商业性金融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在发挥资源配臵功能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色彩。 其单一的经营目标有助于扩大经营范围,而使得更多个人或群体成为其潜在客户;而其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驱使其不断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展与服务功能的多样化,这也就不难理解作为金融结构中最基础的商业性金融在过去一百年来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整合的过程,不论是大的、小的、单一的、综合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具有做大做强的趋同性。但是,商业性金融影响的范围虽大,但往往也会受到影响自身利益因素的引导与限制,因而针对个体的、局部的、微观层面上的功能要强于整体的、全局的、宏观层面上的功能。此外,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的商业性金融在实践中还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并导致‚市场失灵‛,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资源配臵的效率。在功能的提升路径选择上,商业性金融不仅可以接受帕累托式的改进,还可以接受卡尔多—希克斯式的改进,甚至还会选择以牺牲整体性为代价以提升自身利益水平的改进路线(在实践中,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等特定的目的更有可能采取后两张改进路线),由此表现为在特定情况下,商业性金融因自身经营结构所决定金融功能可能表现为对自身有益而对他人有害,对部分经济单位有益而对整个经济整体有害。综上,商业性金融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负的外部性,而在充分肯定其正面功能的基础上也应看到其具有局限性。 (二)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是指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即为了培养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