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涌吐药【学习要求】1.熟悉涌吐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了解各味药物的功效与应用的特点。
一、含义具强烈涌吐功效的药物,称为涌吐药。
又称催吐药。
由于吐法在现代临床上已较少采用,故本类药物作为涌吐药应用的机会不多。
相对而言,各具体药物的其他功效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更多。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本章药物只是一些具有强烈涌吐功效的药,而不是以涌吐为主要功效的药。
二、功效与主治涌吐药均有涌吐的功效。
涌吐作为一种功效,即通过诱发呕吐以排出蓄积体内的毒物、宿食及痰涎等有形实邪的治疗作用。
涌吐作用主要用于误食毒物,尚停胃中,未被充分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不适;或痰涎壅滞于咽喉,呼吸困难;或痰浊壅滞胸膈,痰迷心窍,癫痫发狂等证。
本类药物分别还兼有截疟,祛湿退黄,外用解毒收湿、蚀疮去腐等不同功效,分别还可主治疟疾,黄疸及肿毒不溃、牙疳及风眼赤烂等皮肤或五官疾患。
功效:都能引起剧烈的呕吐,涌吐作用。
吐法是中医治疗八法的一个大法。
是祛邪的有效途径。
但对正气有明显的耗伤。
当代不常用。
现代可用物理的方法代替它。
如喝一点淡盐水,用干净的东西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呕吐。
现在仅有以下三种情况才使用:第一,误食毒物,尚停胃中,未被吸收,马上吐出。
吸收了就要输液、利尿、解毒等方法来解决。
第二,饮食机制,宿食停滞,胃胀满,疼痛厉害,喝酒多了也同样。
第三,痰涎阻滞,阻碍呼吸或导致心神失常,而祛痰或开窍药又不明显时使用。
三、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均具苦味。
本类药均可治疗热证,故多具寒性。
涌吐的作用趋向为向上,故本类药物均具升浮性能。
涌吐是本类药直接作用于胃的结果,涌吐药均适用于毒物、宿食停留胃中需要涌吐的病证,故可归胃经。
其中,能截疟治疗疟疾者,可归胆经(疟属少阳);能祛湿退黄治疗黄疸者,可归肝经。
本类药物都有毒。
四、配伍应用因涌吐药药力峻猛,奏效迅速,所服药物大部分会随呕吐吐出,而不能被机体吸收,故本类药物用于涌吐时,其他对证药物与涌吐药共剂服用意义不大。
本类药物用于涌吐,主要与以下两类药物配伍:一是能增强其涌吐作用的药物,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涌吐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单味涌吐药的用量,以避免因单味药用量过大,导致中毒;二是配伍药物作为赋型剂,用以降低涌吐药在药剂中的浓度,以降低其烈性。
五、使用注意涌吐药都有毒性,剧烈的呕吐极易伤中败胃,损津耗气,故只适用于体壮邪实者,对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小儿、妇女胎前产后,以及素患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等证者,均应忌用或慎用。
使用涌吐药涌吐,应注意用量用法。
用量以能诱发呕吐为度。
用量过大,涌吐太过,易伤正气。
用量偏小,多令患者恶心,欲吐不得,徒增难受,不能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不能诱发呕吐,药物停留体内过久,被机体吸受过多,反而容易导致药物中毒。
如由于个体差异,患者服用常用涌吐剂量的涌吐药后未能诱发呕吐,可饮热开水,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
涌吐药只可暂投,不可久服,服药应中病即止。
呕吐后宜适当休息,切勿立即进食,以免因食物刺激再导致呕吐,重伤胃气。
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少量流质或半流质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
如服药后呕吐不止者,应及时解救。
一般可用降逆止呕药止呕。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头眩,可饮冰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
”体虚、儿童、老年、孕妇不能使用。
要注意保护胃气。
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涌吐药,又叫催吐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苦,能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中吐出,用于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壅塞,宿食停滞胃脘,毒物尚留胃中,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病情急迫而急需吐出之证。
涌吐药作用峻猛,多具毒性,易伤正气,当注意用量用法。
宜采取小量渐增的方法,且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年老体弱、孕妇、产后均宜慎用。
若服后呕吐不止者,可服姜汁少许,或服用冷粥、冷开水以止之。
倘仍吐不止,则应根据所服涌吐药的不同而进行解救。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予和胃降逆之品以止之。
药后不吐者,常以翎毛或手指探喉,亦可多饮开水,以助其吐。
服药得吐后,须令病人避风,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胃,以稀粥自养,切勿骤进油腻及不易消化之品。
1.涌吐药的含义:2.具强烈涌吐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
又称催吐药。
2.涌吐药的功效与主治:本章所有药物均具有涌吐功效,都可用治误吞毒物,尚停胃中,未被充分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不适;或痰涎壅滞于咽喉,呼吸困难;或痰浊壅滞胸膈,痰迷心窍,癫痫发狂等需要催吐之证。
本章药物分别还兼有截疟,祛湿退黄,外用解毒收湿、蚀疮去腐等不同功效,分别还可主治疟疾、黄疸及肿毒不溃、牙疳及风眼赤烂等皮肤或五官疾患。
3.涌吐(催吐)的含义:涌吐作为一种功效,即通过诱发呕吐,以排除停滞胃脘的毒物、宿食与壅滞咽喉的痰涎的治疗作用。
4.涌吐药的性能特点:本章药物均能涌吐,多具苦味或酸味。
本章药物均可主治热证,故均具寒性。
涌吐的作用趋向为向上,故涌吐药均具升浮之性。
涌吐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胃的结果,涌吐药主治毒物、宿食停滞胃中需要涌吐的病证,故均可归胃经。
本章药物均有毒。
5.涌吐药的配伍原则:因涌吐药药力峻猛,奏效迅速,所服药物大部分会随呕吐吐出,而不能被机体吸收,故本章药物用于涌吐时,其他对证药物与涌吐药共剂服用意义不大。
本章药物的涌吐作用都比较强烈,单味应用只要达到涌吐的有效剂量,即可取得可靠的催吐效果。
从涌吐的角度来说,一般也无须配伍他药。
涌吐的古方中所配伍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两类:(1)为增强涌吐效果配伍:配伍能增强涌吐作用的药物,以便在保证涌吐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单味涌吐药的用量,以免因单味药用量过大,导致中毒。
(2)为赋型、降低涌吐药的烈性配伍:配伍药物作为赋型剂,用以降低涌吐药在药剂中的浓度,以降低其烈性。
6.涌吐药的使用注意:(1)涌吐药均有毒,剧烈的呕吐极易伤中败胃,损津耗气,故只适用于体壮邪实者;对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小儿、妇女胎前产后,以及素患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等证者均应忌用或慎用。
(2)使用涌吐药涌吐,应注意用量、用法。
用量以能诱发呕吐为度。
用量过大,涌吐太过,易伤正气。
用量过小,多令患者恶心欲吐不得,徒增难受,不能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不能诱发呕吐,药物停留体内过久,会被机体吸收过多,反而容易导致药物中毒。
如由于个体差异,患者服用常用涌吐剂量的涌吐药后未能诱发呕吐,可饮热开水,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
(3)涌吐药只可暂投,不可久服,服药应中病即止。
(4)呕吐后宜适当休息,切勿立即进食,以免因食物剌激再导致呕吐,重伤胃气。
应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
(5)如服涌吐药后呕吐不止,应及时解救。
一般可用降逆止呕药止呕。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头眩,可饮冰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
”常山【出处】------《神农本草经》【来源】为虎耳草科落叶小灌木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根。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亦产。
秋季采收。
晒干。
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
有毒。
归胃、胆经。
【功效】涌吐,截疟。
三个需要涌吐的均可使用。
更主要的是截疟,作用好,比青蒿还要常用。
截疟作用在所有的中药中最强,但它的涌吐作用也非常强,所以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无法解决,限制了它的应用。
配伍甘草、蜂蜜,是增强涌吐作用。
常山用酒制,略降低涌吐作用。
【应用】1.用于胸脘痰结。
本品具强烈的涌吐作用。
配伍甘草、蜂蜜可增强其涌吐作用。
与甘草、蜂蜜同用,可以在保证涌吐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常山的用量。
现代临床较少将本品作涌吐药使用。
古方主要用以涌吐痰涎。
如《补缺肘后方》以之与甘草、蜂蜜同用,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饮食及饮酒;《丹溪心法附余》以之与藜芦同用,治中风,痰迷心窍,颠狂烦乱,人事昏沉,痰涎壅盛等证。
2.用于疟疾。
本品为截疟要药。
治疟古方中少有不用常山或蜀漆(常山的嫩枝叶)者。
单用有效,如《外台秘要》常山汤单用本品煎服,治疟疾。
常山用于截疟,其涌吐作用即成为不为病情所需的副作用。
将常山用酒浸炒透,再配伍槟榔可使其涌吐作用减弱。
如《和剂局方》胜金丸即用常山酒浸,蒸,焙,配伍槟榔,治一切疟病。
本品截疟作用虽强,但因不能消除兼感邪气,亦无补虚扶弱之功,对有兼感邪气,或患者正气虚弱者,单用本品截疟,即使取效一时,疗效也难以巩固持久,容易复发。
故用本品截疟的同时,还应辨证施治,以祛除兼感邪气,或扶正固本。
【用法用量】煎服,4.5~9g;入丸散每次服0.25~0.5g。
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
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4小时、2小时、1小时各服药一次。
【使用注意】见本章概述。
【参考资料】本品主含常山碱甲、乙、丙,总称常山碱。
此外还含有常山次碱、4-喹唑酮及常山素A、常山素B。
常山能刺激胃肠道,并作用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常山碱乙主要通过胃肠道的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末梢引起反射性呕吐;常山有抗疟作用,以常山碱丙的抗疟作用最强,约相当于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乙约为奎宁的50倍,常山碱甲与奎宁相当;常山叶抗疟效价约为根的5倍;常山有解热作用,并对流感病毒PR8有抑制作用;常山碱乙有抑制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效力较盐酸依米丁强1倍;常山碱乙还有抗肿瘤作用;常山碱甲、乙、丙对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
瓜蒂【出处】------《神农本草经》【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 的果蒂。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夏季甜瓜盛产时,将尚未老熟的果实摘下,切取果蒂。
阴干。
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
有毒。
归胃、肝经。
【功效】涌吐,清热利湿,退黄。
涌吐三个使用方面均可使用。
清泻湿热、退黄疸,可内服,尤其是可鼻腔给药,少量吸入也有效。
【应用】1.用于毒物、宿食停滞胃中,或痰涎壅滞胸脘。
本品具较强的涌吐作用,为临床较常用的涌吐药,凡适宜用吐法治疗的病证,都可用以催吐。
如《辨证录》以之配生甘草、玄参、地榆煎服,催吐,治服砒霜中毒;《辨证录》还以之配白茅根、芦根煎服,催吐,治食河豚中毒;《卫生宝鉴》以之配赤小豆为末服,催吐,治饮食过度,填塞胸脘;《奇效良方》用瓜蒂为末服,服药后一食顷,含沙糖一块,催吐,治大人、小儿久患风痫,缠喉风等证。
2.用于湿热黄疸。
本品能清热利湿退黄,可治湿热黄疸。
内服或吹鼻均有效。
如《外台秘要》治黄疸,心下坚硬,手不可近,渴欲饮水,气息喘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以之配赤小豆为散服;若病轻,直吹鼻中,当鼻中黄水出即歇。
本品用治湿热黄疸,若不兼需吐之证,其涌吐作用即属不为病情所需之副作用,故用本品治黄疸的古方更多采用散剂经鼻腔给药。
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可避免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
3.用于湿热所致水肿、身痛、头痛。
本品能清热利湿,可用治湿热所致的水肿、身痛、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