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2019年第8期
普法·交流
HEBEINONGJI

河北


1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是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中的一个法律制度,是指法律赋予我国公民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的一项权利。我们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正当防卫的含义应该是为了使国家和公共利益不受正在发生的侵害对侵害人实行的防卫行为。它的目的是鼓励公民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进行斗争,以此来保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正当防卫行为人可以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其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此来保障我国公民的合理合法的权益,我们在处理有关正当防卫的问题时,一定要掌握这个中心内容。正当防卫客观上是给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权利带来了损害,所以我们说它可以称为具有犯罪的外在形式,可是我们同样要对这两种形式有所分辨。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必须认识清楚这两种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正当防卫。2正当防卫的特征第一,目的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目的性要求防卫人实行正当防卫是正义正当的,不能有邪恶的意念,不能借此来故意侵害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目的的正当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一稳定,有利于打击犯罪,是一件好事。那么防卫性指的就是正当防卫必须具有防卫的性质,也就是说正当防卫人所实施的防卫行为是因为有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防卫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的反击行为,防卫人也是为了维护人身权利不受到侵害。防卫人防卫行为的目的是正当的,并且要和防卫人防卫行为具备防卫性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第二,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主观上的防卫意图是说防卫人的意图应该是正义的正当的,是因为行为人先侵犯了自己的权益,防卫人才迫不得已实行防卫行为,这表明了防卫人其主观心理是故意的,但是这仍然和故意犯罪
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的客观上的防卫行为是指防卫人的行为
虽然是为了使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是它仍然给
不法侵害者带来了人身或财产损失,因而具有犯罪行为的外观。
但是正当防卫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正当
防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三,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正当防卫的社会评
价,可以从正当防卫制度的意义与目的中看到,正当防卫的目的
是保护我国公民的人身财产不受他人的侵害,以此来维护社会
的稳定与统一。它的法律评价是指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行为
不承担刑事责任。
3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第一,正当防卫行为在实际上有不法侵害这种事实的出现。
意思就是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做法,具体是指
不法侵害人主观上存在着故意,但是又有可能行为人虽然客观
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主观上并没有想要犯罪的意识。比如意
外事件以及精神病人和未满十四周岁的无责任能力人,比如说
精神病人和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对防卫人进行了不法侵害,这算
不算正当防卫?一种观点是觉得不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原因是精
神病人与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具
备了社会危害性,但并没有触犯法律,然而进行正当防卫的前提
条件是必须具备社会危害性并且是触犯法律的,所以这样的境
况下是不能实行正当防卫的。还有一种观点觉得可以进行正当
防卫,不需要对行为人的主观因素进行考虑。我们认为要视不同
的情况来区分是否实施正当防卫。假如正当防卫人并不知晓对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河北经贸大学杨雨晴

摘要:我国的《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有着比较清楚的规定,在现实的法律事件中或者在理论上对正当防卫涉及的一
些问题,例如时间条件、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必要的限度等都是我们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我国法律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在保
障正当防卫人权益的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国新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定义,但是对不法侵害没有进行清晰的规
定,对于正当防卫存在了许多的讨论。此外,一些与正当防卫相关的问题比如防卫过当、无限防卫权也是我们重点论述的问题。
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防卫过当

今的土壤污染情况严峻,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法律制度是我国环境改善工程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不足问题,因此,我国应当对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法律制度具体细则作进一步的完善。参考文献:[1]黄梅.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6.[2]陈凡.农业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3]贾峰.美国超级基金法研究———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美国解决之道[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4]张钰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研究———基于完善《土壤
污染防治法》立法的思考[C].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
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
集,2017.
[5]董战峰,璩爱玉,王夏晖,逯元堂,王金南.设立国家土壤污染
防治基金研究[J].环境保护,2018.
[6]张杰,童克难.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有何思路?[N].中国
环境报,2017.

98
2019年第8期

HEBEINONGJI
河北


普法·交流

其实施不法侵害的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是精神病人,是可
以对其实施防卫行为的。相反,如果知道对方是精神病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是不可以实行防卫行为的。但是在迫不得已的紧急情况下是可以对不法侵害人实行防卫行为的。假如甲是精神病人,而甲拿着刀对乙边追边砍至一个死胡同,在没有任何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乙不可能等死,所以这个时候是可以对不法侵害人实行防卫行为的。第二,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尚未结束。正在进行时指行为人正在实施不法侵害,是真实存在发生的,我们认为在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的时候,才能进行正当防卫,如果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停止,就不能实施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两种不适时的情况。事先防卫的意思就是在不法侵害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进行了正当防卫。而事后防卫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已经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损失,而且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了,在此境况下仍然要实施正当防卫的。第三,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对象也有严格的限制,同时也具有很多的争议,这一问题笔者会在后面详细进行论述。它的实施对象必须是对防卫人的人身财产构成威胁的人,不可以对其他人进行。因为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制止不法侵害,如果不是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就不是正当防卫,这种行为也就不是正当防卫。我国目前对于正当防卫的对象仍然有争议:动物是否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对象,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正义正经正当的,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障自身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阻止违法犯罪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三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国家的、社会的公共利益。如果防卫人实施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不正当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利益,那么这就不是正当防卫了。第五,正当防卫的成立也是有限定条件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意思就是,行为人实施正当防卫的时候肯定会对不法侵害人的权益带来损害,那么这个损害的大小就决定了防卫行为究竟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因为一旦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是防卫过当了。但是对于必要限度这个词的概念应当作何理解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如果具备正当防卫成立的其他条件,而防卫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果因为数量上的变化结果导致了质量发生变化,这时候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就变为非法性,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区分行为合法还是违法是和防卫行为的限度条件离不开的。4结论总而言之,正当防卫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稳定的法律规定,有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法律规定了公民实施正当防卫是不用负责任的,因为是不法侵害人先侵犯防卫人的权益,所以防卫人对其进行反击也是应该的,法律的这种规定是符合人文道义的。正当防卫不仅仅保护了合法权益,还可以让公民勇敢地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反抗。我们要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勇敢地和犯罪行为斗争,更好地保护国家的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1]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2]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高西江.刑法的修订与适用[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4]高格.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5]姜伟.正当防卫[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