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与生物圈

人类与生物圈

第七章 人類與生物圈
壹、教學目標
一、認知領域:
1.說明人類和其他零長類的差異。
2.說明人類社會演變的過程及其在生態系中地位的演變、
3.了解人類隨著社會演變和人口增加後,其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
4.說出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和產生的原因。
5.提供解決世界環境問題的方法。
6.說明設置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的意義。
7.了解如何永續利用環境資源

二、技能領域:
1.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減少垃圾。
2.依據實際資料說明居住地的河川及其污染程度。
3.討論國家公園特色。

三、情意領域:
1.了解人類僅是地球上現存物種中的一員,地球上的資源不應僅為人類獨享。
2.了解我們今日享用的一切都是前人遺留下來的寶貴資產,我們有義務為後代
子孫留下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
3.了解人類若改變了地形地貌,會影響生活於其間之其他物種,而最終受害的
可能仍是人類自己。
4.關心臺灣的環境問題,從修正自我的行為做起,進而去影響別人。
5.關心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善待環境,珍惜資源」的態度,成為一個負責
任的地球公民。

貳、概念分析
一、人類在生態系中的地位是隨著人類社會型態變遷而改變。
1.由水及水蒸氣所包圍的部分就是水圈(hydrosphere)。
2.水圈中的水質特性,如酸鹼值、礦物質濃度,使生存於其中的生物種類不同。
3.液態水所組成的生態系稱為水域生態系
4.水域生態系又因各種理化因子之不同,再區分為淡水生態系、海水生態系及
沼澤生態系。

二、地球的面積有限,食物生產量也只能供應一定量的人,人類應思考人口膨脹
的問題,學習如何控制人口數目,並尋求與自然和平共存之道。
1.溪流、江河等流動水域的水流較急,可增加水中溶氧量等。
2.湖泊、水潭等靜止水域的溶氧量較低。
3.溪流生態系的上、中、下游理化因子,如水中礦物質及有機物含量不同,使
生存、分布其間的生物相也不同。
4.靜止水域水質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沖刷進入的礦物質會改變水中的酸鹼值,
若氮、磷等含量太多將造成優氧化。

三、認識自然資源,了解人類對其過度利用和隨意棄置廢棄物已造成對環境莫大
衝擊。
1.潮間帶由於每天有二次漲退潮故生活於此的生務必有其特殊的適應方法以抵
抗乾燥及海浪的衝擊
2.海岸可分為泥岸、沙岸、岩岸及礁岸,各有不同生物生活其間,其中尤以泥
岸灘地更能提供許多鳥類的食物來源。
3.珊瑚礁需要溫暖清澈的海水來孕育滋長,以25-29℃之暖水域發育最好,故多
半只分布在南北緯30°間熱帶或亞熱帶礁石的海岸。
4.珊瑚礁魚類,由於牠們空間(棲所)利用、食物種類及活動時間都有高度分
化,使珊瑚礁魚類歧異度較大。
5.深海地區雖然光線無法到達,但在熱水噴口處有些生物能以甲烷、硫化氫等
為能源來合成胺基酸、蛋白質等,這些生物與一般綠色植物不同的是不以太
陽輻射能為能源的初級生產者。
6.深海地區的生物有其特殊的方法來適應深海的高壓及黑暗環境。
四、廢棄物的產生以及自然資源破壞等問題已使人類面臨全球性生態危機。其中
包括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污染問題、水資源匱乏、生物歧異度
降低等。

五、自然資源有其極限,所以應提高其使用效率,更要有效管理廢棄物。
六、提倡自然保育與各種污染防制是進行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