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2、互相协同,增强疗效
冬虫夏草+卡马西平 协同抗心律失常。 金银花增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抑制。 镇静催眠药与逍遥散联用可提高对失眠症的 疗效。 补中益气丸与环磷酰胺合用,降低毒性。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3、取长补短,降低毒性
十全大补汤、复方阿胶浆治疗结核病人服用 利福平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小青龙汤、柴胡桂枝汤对Ⅱ型Ⅳ型变态反应 具有明显抑制的作用 小柴胡汤、人参汤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 制作用
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一、中成药的现状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 按固定的处方,依据一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 产的中药制剂 。 特点: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携带方便、起效 快。 现有中成药厂600余家,生产的中成药品质4000多 个,40多个剂型,年产值百亿元以上。 被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医疗保险 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中成药品种共1462 个。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药品质量的问题 1.1缺乏药材质量标准,品种混乱 中药由于产地不同而导致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关木通→马兜铃科马兜铃的藤茎→马兜铃酸→易 致肾损害; 川木通→毛茛科灌木小木通的藤茎→不含马兜铃 酸; 北豆根→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有小毒; 广豆根→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毒性较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特异质反应
某些人因遗传原因在用药后发生的与药物的 作用、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 如有人在口服常规剂量的板蓝根糖浆之后发 生溶血反应,研究发现该症状与患者红细胞 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继发反应
中成药制剂中存在的问题
辅料品种缺乏
中成药的基础性研究薄弱 制剂设备不完善,制剂的生产不够规范化和
自动化 饮片质量不一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一)药物处方 方剂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以中医 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组方原则,在辨证论 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药物,妥善配伍而 成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一)中成药的用量
需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异,合理确 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二)服药时间 口服药一般每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 0.5-1小时服用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适宜在空腹时服用; 消食导泻药及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适宜饭后服用; 驱虫药适宜清晨空腹时或晚上睡前服用; 安神药适宜睡前服用; 调经药适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祛痰药适宜饭前服用; 呕吐病人应少量多次服用; 平喘药适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 急性病,可以不拘于时候服用 。
(二)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1、主药(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药物 2、辅药(臣药) 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症的药物 3、佐药 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4、使药 引经药、调和药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三)组方的灵活性 每一首方剂中主药是必备的,但不一定每 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一定 每味药只起一种药理作用。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致畸作用
常见的致畸作用的中药有百合、苦参、杏仁、 桃仁、郁李仁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 如罂粟碱类药物具成瘾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首剂效应
某些中药开始使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 尚未能适应而引起的强烈难易耐受的反应。 如决明子有缓泻的作用,而首次使用该药时, 某些人会引起腹痛、腹泻。
三、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药传统剂型
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 剂、胶剂、膏药等 中药现代剂型 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 剂、气雾剂、喷雾剂、注射剂等等
现代中成药剂型选择的原则
三效:速效、高效、长效
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
便)
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3、中成药的毒性成分所致 有毒性的中草药大约487种,大毒药50种,致死量在 1g以下的极毒药22种; 国家管制使用的中药28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 霜、生川乌、红升丹、生千金子、生半夏、斑蝥、青娘虫、 洋金花、生天仙子、生南星、红粉、生藤黄、蟾酥、生白 附子、生附子、水银、生巴豆、白降丹、生马钱子、生甘 遂、雄黄、生草乌、红娘虫、雪上一枝蒿、生狼毒、轻粉、 闹羊花。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2、B型中成药不良反应 与药理作用无关,与药量无关、难预测、 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包括:过敏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3、C型中成药不良反应 长期用药后,潜伏期长,难预测,影响 因素多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副作用 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成药的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1、四环素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 中药联用 四环素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吸收 减少,疗效降低。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2、磺胺类药物不宜与含有有机酸的中 成药联用 有机酸酸化尿液影响乙酰化物的溶解度,造 成肾脏损害。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3、含鞣质的中成药不宜与异烟肼、维生素B1联 用与鞣质结合形成鞣酸盐沉淀,减少吸收,影响疗效; 4、氨茶碱、帕吉林不宜与含麻黄的中成药联用, 氨茶碱、麻黄碱均有中枢兴奋作用; 5、胃蛋白酶不宜与抗酸中成药联用; 6、乳酶生不宜与抗菌中成药联用; 7、洋地黄不宜与含钙类的中成药联用; 8、异丙肾上腺素不宜与含三七的中成药联用。
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应用含麻黄的中成药平喘而引起的心悸、
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过敏反应 中成药引起的与抗原抗体结合有关的不良反应, 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组织损伤,又称变态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 大疱性剥脱性皮炎等,甚至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喘息、肝肾功能损害、溶血、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等。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诱发的反应。 如服用大黄、番泻叶、麻仁丸等导泻药物而 致的肠液丢失,使维生素B缺乏引起口腔溃疡。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停药综合症
由于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与该药物治 疗作用相反的效应。 如服用大黄、番泻叶、麻仁丸等进行通便, 但突然停药而引起的便秘。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药品的用法、用量不正确 用法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执行。 注射剂尤其要注意,胃肠刺激大的药物需饭后服 用;外用的不可内服。 使用的剂量过大,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长的疗程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的原因。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2、含麻黄的中成药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同时对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 失眠、不安。 禁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并用也忌与扩张冠脉 的中成药联用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3、含朱砂的中成药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朱砂→硫化汞
长期服用或并用,易蓄积中毒 与含溴离子、碘离子的中成药合用,生成溴 化汞、碘化汞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3、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使用中成药的时间长短 病情向愈,中病即止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二)中、西药之间
1、病证结合,合理运用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标本兼治、相辅相成。
如:肾阳虚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 时加服壮阳补肾药(淫羊藿、巴戟天、附子等),可使肾上 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强,起到补肾固本止咳的作用。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6、患者的病理因素; 7、医生方面的因素; 诊断不确,辩证有误,导致用药失当,以致 发生药源性损害。
2、了解中成药的主要成分、用法、用量、配伍 宜忌等
黄药子 肝毒性→肝损害 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马兜铃酸→肾毒性→肾 损害 蟾酥→心脏损害、心律失常 马钱子→神经系统损害 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附子(乌头碱)↑ 含乌头的中成药与含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药物 配合使用(十八反)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4、减少药量,缩短疗程
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毒性 较大,加用雷公藤可减少其用量,缩短疗程。 抗癫痫药与柴胡桂枝汤联用,可减少西药的用量和 嗜睡、肝损害等副作用。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一)中成药之间 1、含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中成药与其他 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乌头碱中毒剂量0.2mg,致死量2.5mg 瓜蒌、白及、白蔹等能增强乌头碱的毒性 乌头类中药和半夏、贝母对中枢神经系统均具有麻 痹作用,配伍使用,毒性增加。 川乌、草乌加卤巴炮制,含多量Ca,增强心肌收缩 力,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同时含有的乌 头原碱,具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片、蟾酥丸等合用, 增加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可导致心律失常。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2炮制不当 水飞法→可溶性汞和游离汞↓毒性↓ 朱砂炮制 球磨法→游离汞游离汞↑毒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3制剂工艺不尽科学合理: 制剂的稳定性不够,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 1.4药品保管不善以及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污染。 保管不善引起变质、霉变、导致致病菌和真菌污染和 化学元素污染,尤以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较为严重。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成药引起的人体功能或器 官组织损害 ; 与中成药本身的毒性、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 因素有关; 分为急性中毒反应和慢性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