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文化的传承

汉字文化的传承

汉字的传承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

汉字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汉字构成方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

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还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又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不但要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追本溯源,热爱汉字。

唯有如此,汉字才能继续承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去。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使用并进一步向社会渗透,手写汉字已经越来越少地使用与日常生活之中,导致
国人书写能力逐渐退化,提笔忘字,失去美感,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的传承,在网络时代都面临
着新的问题。

这关系到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
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或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的字的艺术,我们的汉字的魅力
历久弥新。

1899年,一堆骨片被从中药铺子里带走,随后,我们才重新发现了甲骨文,这是目前已知的,或者说
是被学界承认为成熟体的最早的汉字,据今超过四千年,目前,被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多个,已经辨
认出来的不到一半,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字最老的根系。

刻在骨片上的叫“甲骨文”,而刻在金属器上的
叫“金文”,金文与甲骨文的写法基本相同,或者可以说,其实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甲骨文,但后期的金
文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熟悉各代字体的人来说,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与小篆相似的地方。

目前已经收集到的
金文比甲骨文要多将近一半,而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也更多。

金文是商、周时代使用的文字,然后就是春
秋、然后就是战国,虽然“尚有周天子”,但文化人们还是忙着“纷纷说梁齐”,这是汉字爆炸性发展的
一个阶段,一方面,这是汉字的“繁化”倾向发展最为明显也最为迅速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也是各个地
区纷纷发展出自己的“汉字”,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带来了小篆。

小篆,有时也被叫成“秦篆”,
它的前身是“大篆”,也叫“籀文”。

在七国相争的时候,大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而在削平六国之后,
小篆就成了天下的通用文字。

那是我们已知的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化,这次规范化对汉字今后的发展可谓意
义深远。

早期的隶书还可以看出小篆的痕迹,而后期的隶书,则明显出现了楷书的胚胎。

后来字正方圆
的“楷书”开始广泛流传,正是因为这是一种形体端正,特别平直的字体,所以才得了这个名字。

但汉朝
诞生,又一直用到今天的字体,可不光有楷书,“草书”也出现在汉朝,甚至比楷书很早。

早期的草书又
被称为“草隶”或“章草”,是书写隶书时的变体,大致等同于今天硬笔书法中的连笔字,缺点是看不
清,优点是写得快。

发展到汉未,草隶终于摆脱了隶书的影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被称为“今
草”。

在草书发展成长的同时,也有人在做着另外的尝试,他们觉得楷书写得太慢,草书太难认清,于是
试着来一个调和:使用一种比楷书快一些,比草书好认一些的字体,这就是行书,和草书与楷书一样,它一直流转到了今天。

说起汉字的简化,也是伴随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的。

从宋开始,到元,到明,到清,民间对“字”的简化从来没有停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推进,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成果将成为异体字或是根本没人记住的什么东西,但同样,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成果一直流传了下来,到了今天,成为了我们在使用的“简体字”。

汉字的简化虽然让后来人看到许多汉字时,很难根据它们的外形“望文生义”,但是它们的简化为我们的运用汉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

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指出:“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着名汉字”。

不管汉字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也不管汉字承载着多少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都不能凭着自己的揣测和臆断,抑或是凭着一种热情盲目地为,汉字的前途指手画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汉字还要继续使用下去,它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既不会废除汉字完全拼音化,但也不会再倒退到使用复杂的繁体汉字汉字将会沿着它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

汉字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汉字或转变,或遗弃,或衍生,或简化……但不管怎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我们理应传承好汉字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

一棵树,从古到今,枝不停长,叶不停发,但根,从来未断。

五千年,谁能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