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 2007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 开 题 报 告
专题名称 普莱克斯(青岛)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空分气体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 专业 安全工程 学生姓名 刘华胜 指导教师 张启波 高级工程师
2007年4月16日填 一、专题设计(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概况 1.1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 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以及管理状况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验收评价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对未达到安全目标的系统或单元提出安全补偿及补救措施,以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安全评价问题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已经开始重视项目建设竣工及试生产运行正常后的安全预评价问题,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甚至会与贸易联系起来而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给国内企业改善其安全状况更增加了紧迫感,企业欲求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安全验收评价体系研究为背景,根据在毕业实习单位(青岛立源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学到的关于安全验收评价知识及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普莱克斯气体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空分气体工程建设项目(空分装置,液化装置,冷却水塔,低温储罐区,QA/控制室以及门卫室,35KV变电站)生产实际条件的实地调查、了解,收集了有关资料,根据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对普莱克斯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1.2安全验收评价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安全生产工作是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被国务院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安全评价作为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受到很大重视。 安全验收评价无论对企业如今的生产还是对企业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能为之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需要,是提高企业抗灾能力的需要,是确保企业稳产、高产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1.3 国内外概况: 随着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不断问世,它们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或产品出现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经营过程中。化学品的固有危险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例如,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工厂环己烷泄漏事故,造成30多人死亡,迫使20余万人紧急疏散;1984年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使65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郊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盐泄漏的恶性中毒事故,有2500多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中毒受伤且其中大多数人双目失明致残,67万人受残留毒气的影响。1993年8月5日中国深圳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损失2亿多元;1997年6月27日中国北京东方化工厂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2001年11月1日中国洛阳发生l1吨氰化钠溶液泄漏事故;近两年我国发生了多次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事故。这些危险化学品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共同特征:它们是偶然事件,会造成工厂内外大量人员伤亡,或是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或环境损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即重大事故。这些灾难性事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工业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制订有关法规、标准和公约, 旨在强化化学品的管理,其中包括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的规定。 1.3.1 国内概况: 国务院曾于1987年发布了《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简称“87”条例),但该条
例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局限性,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344号令,简称新《条例》)的发布与实施为当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国际社会有关化学品安全管理的170号公约。新《条例》共七章、七十四条,它确立了1项公告制度、2项备案制度和10项审查、审批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确定将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提到了议事日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该课题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思想和评价方法,为我国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评价、分级监控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依托。 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GB18218—2o00《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出发点仍旧采用了物质的危险性及其数量。该标准提供了爆炸性化学物质名称及其临界量、依然化学物质名称及其临界量、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其临界量和毒性化学物质名称及其临界量4个表格。 1.3.2 国外概况: 1.3.2. 1欧共体 欧共体于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82/501/EEC),即《塞
维索法令》。该法令列出了180种危险化学品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1996年12月欧共体对82/501/EEC进行了修订,通过了《塞维索法令二》(96/82/EC)。 目前,欧盟国家对化学品,特别是新化学品的控制十分严格。欧盟国家要求对化学品进行危害性鉴定、分类和评价。欧盟国家要求对化学品进行危害性鉴定、分类和评价。一种新化学品在成为商品投放到市场销售之前,必须进行危害性鉴定、分类和评价,测定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危险特性、环境数据、毒性和作业场所的健康危害数据。 1.3.2. 2美国 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高度危险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标准(PSM)该标准定义的处理过程是指涉及一种或一种以上高危险化学物品的使用、贮存、制造、处理、搬运等任何一种活动,或这些活动的结合。在标准中提出了130多种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估计符合标准要求的重大危险源达10万个左右,要求企业必须完成对上述规定危险源的分析和评价工作。
1.3.2. 3国际劳工组织(ILO) 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国家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ILO于1991年1月在曼谷召开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区域性讨论会。在ILO支持下,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建立了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ILO将来的重点是,进一步支持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第一步是在确定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表的基础上,辨识重大危险设施和装置,然后逐渐实施企业危险评价、整改措施和应急计划。 二、专题设计(研究)内容、预期目标 专题内容: 对普莱克斯(青岛)工业气体有限公司Praxair Qingdao Co., Ltd.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评价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的空分装置,液化装置,冷却水塔,低温储罐区,QA/控制室以及门卫室,35KV变电站。 预期目标: 评价建设项目及与之配套的安全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整体上评价建设项目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是否正常、安全、可靠。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适用正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分析全面;评价方法的选择可行,应用准确;提出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编制的报告内容符合验收评价导则的要求;可以作为该项目今后生产运行、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 三、专题设计(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具体方案: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以及管理状况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以利
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具体评价程序如下图所示:
s 建设项目安全
前期准备过程 危险识别过程
安全评价过程 安全控制过程 综合论证过程
现场勘察、资料收集 评价单元划分 影响因素、事故机制 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事故案例
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辨识
应急救援预案检查 评价方法的选择、确定 定性、定量评价 各单元评价结果 提出安全补偿措施
补偿对策落实检查 作出评价结论 四、专题设计(研究)计划安排 2007.4.9――2007.4.16 通过搜集并借阅查询相关安全验收评价资料,完成本专题的开题报告,并上交指导教师进行修改。 2007.4.17――2007.4. 26 根据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修改的意见,对开题报告进一步完善,并完成开题报告的定稿。 2007.4.27――2007.5.17 根据开题报告设计方案和具体技术路线的思路,开始论文初稿的撰写,并提交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2007.5.18――2007.5.31 根据指导老师对论文初稿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的欠缺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完成论文第二稿。 2007.6.1――2007.6.17 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再充分完善论文的每一个步骤,排除所有错误,从而完成论文终稿,并进行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