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怎么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怎么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I怎么构建科技 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 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 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 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 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 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 我们城市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加速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 关键所在 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 度提升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 是加速提升武汉城市竞 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武汉曾经是我 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体制的惯性较大。 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着国有经济比重 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升 城市竞争力,必须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转轨:要通过企业和产业 的再构造,实现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转 轨、由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 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 转轨、由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 模式的转轨。显然,这种转轨离开了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支 持,是难以完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主要依赖于 大批量民营创业企业的诞生。民营创业企业发展了,国有经济的比重 就会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就会逐步增强。 而没有完善 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创业支持, 这 样势必使得创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进而延缓武汉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 其次,完 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城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动机, 是实现城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而高效的科技 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智 力的支持,更无法建成一大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能够代表先进 生产力发展方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城市的产品结构、产 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沦为空谈。 在全球“新经济”大趋势的推动下,为抢占高科技及其产业 化发展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升级, 国内各主 要省和中心城市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以智力资源为 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发 展模式。对于武汉来说,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通过全 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极为优越的科技创新 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对于加速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 市竞争力,都具有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3 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面构建 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创新机制、新的创新体制、新的创 新制度和新的创新环境。检验武汉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否完善、 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在知识 生产、知识流动与知识应用各环节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各创新主体(大 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政府)之间是否实现良性互动、 协同配套; 二是这个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容纳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能否最 大限度地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其直接标志是:在一定阶段, 有没有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群落诞生, 有没有 一批新型的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 品涌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立足当 前、放眼长远的战略性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十 一五”期间应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 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资 源大幅度向企业集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中 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决定着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发 挥状况。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层次,制定有针 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引导。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4 对于在武汉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 科技创新 的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新产品开发调 整产品结构。要通过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若干个在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以此带动武 汉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的前瞻性和高 风险性,在创新投入上,政府应予以重点扶持,要通过政府资助、风 险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形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一般性的民 营科技创业企业、区街乡镇企业,也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建立公共 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创新支持。 针对武汉地区绝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在非市属的高校 和独立科研机构这一体制特征,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措施,推动区 域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中。 要抓住中央、省属在 汉科研院所转制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优势, 推动其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引导一批科技人才在本地区创业,引导 —批成果在本地区转化。在开发性院所全面转制基础上,继续深化公 益类和农业类院所的改革。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吸纳、 稳定一批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为创新、创业的战略高 地,大力发展高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现代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的摇篮, 也是区域科技 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民营科 技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 要把科技企业孵 化器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5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科技人才创业的战略基地。 要充 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中心数量的扩张和素质的 提升,创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创业企业的机制, 在更大更广阔的空 间上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速实 现本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创办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工业商业企业、金 融投资银行、外资财团、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资本优势,全面整合社 会闲置资本资源,发展各种产权组织形式的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 以及大学科技园、留学生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组织。 现代科技园区 在本质上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基 地。要加强园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 使科技园区成为创业企业 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高地。 第三,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推进“产学研”战略联 盟,力争在若干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作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为主 的战略选择。要聚焦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技术领域,设立若干个能 够对武汉产业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科技攻关 项目,集中目标,进行攻关,力争取得若干项原创性突破。要加强“产 学研”战略联盟,充分调动有实力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积极性, 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武汉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科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 中加强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与高 校、中央在汉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6 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 与中央在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合作攻关。在“风险共担、利益共 享”基础上,推动双方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分发挥咼等院校、大 型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 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实现武汉区域性知识创新特别是原创 性突破的战略基地。 第四,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 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根本大计 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事业是否真正具有巨大 的吸引力。因此,要抓住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投入的契机,着力引进 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运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及信息 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名牌产品;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 地。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并通 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明确政策,以项目为牵引,为他们提供良好 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和舞台,使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武 汉的科技创新发挥才能,体现价值。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 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体制与法制环境,建立“产业导向”、“环境导 向”和“资本导向”的人才配置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 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