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2016-10-31 22:21新生命教育联盟推荐241次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引子: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

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

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背景一: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

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

(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背景三: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核心素养来了,学校何为?自开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学校能做什么?1、形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理解重点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

2、完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转化重点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

3、生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重点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本校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加彰显校本特色。

三、如何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相对完备的育人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如何在学校中形成校本化理解,完成校本化转化,生成校本化表达?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主要以“一一三二一”办学基本要求为抓手,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即: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于1991年建校,系原有五个行政村村办小学的合并学校,初期由镇企业主资兴建。

合并而成的培育小学有着“全新、自新”的新生命特征。

2000年后,学校生源主体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逐力,体现出“常新”的新生命特质。

截止到2012年,学校学生已达1200余名,当年学校稳定的教师编制仅有39人,巨大的缺口迫使学校创新。

基于历史沿革和生源实际,学校以研促思,适时提出了1.0版本的新生命教育理念。

当时的初衷旨在解决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新生命教育的实践重点是将2400名家长转化为助理教师,将39名在职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将1200名学生转化为自主、自发成长的小老师。

2014年,伴随师资状况的逐渐改善,学校进一步升级对于新生命教育的认知,办学实践随即进入到新生命教育2.0时代:学校明确提出新家长、新学生、新教师的标准,倡导展开新课程、新课堂、新学校建设,以十大杰出贡献教师、十大书香家庭、新家长、新学生评选为载体,促进新生命和谐成长。

2015年,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完成主要硬件建设任务,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

在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新生命教育”品牌发展报告(2016—2020年)》,第一次将新生命教育写入学校的发展规划。

确立了“新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新生命是“内源性发展”动力被激发了的生命,是拥有理想,为着理想而努力的生命;是能够自觉完成自新、坚持常新和全新的生命,是追求个体幸福并不断创造群体幸福的生命。

新生命教育理念基于“幸福培育,培育幸福”的学校办学愿景,以“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为支撑。

新生命教育是营造和谐生态,激发生命体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让自我、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

就培育小学的新生命教育实践而言,就是“在最好的培育,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一系列的新生命教育办学实践,学校发展绿色质量评价13项指标均逐年提升,特别是学业质量指数、学生幸福感指数、家长认同度指数等以每年5个百分点数据递增。

学业测评、毕业生质量、学科竞赛等均在镇区处于领军位置,成为二七乡镇教育的窗口校、旗帜校。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

要求培育人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新生命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再审视,对之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全面理解、执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更为强调“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明确更加注重“自主管理”、“勇于探究”、“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指标。

展开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新生命教育实践。

创造,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皆为准备。

学校应有意识围绕“读出幸福,创出成就”,以“读书文化节”和“创客文化节”为两大抓手,推动新生命教育实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培育小学的办学愿景是“幸福培育,培育幸福”,坚持的办学理念是新生命教育,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基于育人目标确立的毕业生形象是新四有:“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

近年来,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具体展开的办学实践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现代人的六大缺失而展开的“诚信、礼仪、责任、情感、理想、感恩”六大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予以强化,通过每个年级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化。

二是形成了人人“八会”达标机制(会日常英语、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诵三本经典、通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跳绳或其他体育项目达到优秀标准)。

八会达标围绕“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而设计展开。

三是以《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的传统文化典籍诵读为抓手,打牢培育学子的民族文化根基。

四是以学校剪纸社团为突破口,引入民族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文化品牌。

以上围绕育人目标而展开的办学实践带有校本特质,具有内发、内生等特征,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我们完善学校的育人目标框架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要完成以下实践:1、从“身份”、“年龄”、“出生地”三个要素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2、建立完备的育人目标达成指标体系,让儿童站到学校中央,创造儿童版的“核心素养”表达;3、对已经成熟的做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建立机制、形成品牌。

4、丰富“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和核心素养体系更为贴近。

(三)基于核心素养,抓好课程、课堂、评价三项建设有人将2001年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改结构为中心的“1.0版本”,即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结构;二是以改关系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三是今天以改意义为核心的“3.0版本”,即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三个重点工作,三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三项工作的过程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课程改革进入改意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三项建设应该装载入什么样的3.0内核呢?(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的课程建设如同大多数学校一样,先后走过以突出特色为重点的特色课程建设时期,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的主题课程建设时期和以解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点的课程整合时期。

今天的课程建设,必需加载核心素养这一内核。

应着力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了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从综合到分科再到综合。

每一次综合都有新知识的诞生。

创新总发生在知识的交叉地带。

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如爱因斯坦本人,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是数学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

他发现的相对论影响人类至今已经110年。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一:校本——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教育特色主要聚焦于课程的校本化程度,而课程的校本化主要依靠核心素养来指导和统领。

这一统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围绕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学校育人目标而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重建上。

)关键词二:跨界——多线整合学科应打开自己的边界,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牵起手来,互相对话。

学科内融合、学科间结合、跨学科弥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三:选择——双向并重整合与多元,是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