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 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 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 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 诗歌创作中, 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 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 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 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 家学渊源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 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 ;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 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 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 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 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 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 7 岁即开始学诗, 15 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 岁 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 元二十三年 (735 年) 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又于次年到齐赵 一带漫游。在这两次
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 (744) ,他在 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 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 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 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 着不安 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 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 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 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体擦民情 休戚与共 天宝五载 (746) ,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 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
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 杜甫参加了这次 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 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 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 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 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 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 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 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 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 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 天宝十一载以后, 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 名篇。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 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 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 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 边意未己 ! ”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 *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 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战争导致了国 内生产力的衰减和人民的穷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为无辜的死者鸣不平。他关注 社会现实, 对国家现状进行思考。 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 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 远戍卒”。 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 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 ! ”、“县官急 索租,租税从何出 ?”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 ”并 对他们寄寓深切的同情。 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上悯国难 下痛民穷 天宝十四年 (755 年) ,深受玄宗器重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 安史之乱爆发。十余万叛军,从幽州一路南下, 攻城掠地,直指长安, 从内部给唐朝捅上狠狠的一刀。次年,潼关失守。杜甫听到唐玄宗逃 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 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看着京城一片荒凉, 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全军覆没的消息, 满腔悲愤,写出了《悲 陈陶》、《悲青坂》、《春望》等诗,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的悲歌,感时伤世。至德二载 (757) 四月,杜甫冒 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 久因为疏救房 ?,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 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 写出著名的《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 老别》、《无家别》组诗六 首,后人简称为 “三吏”、“三别”。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 “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 同情人民病苦的讽刺诗, 同时也是爱国的诗篇。 他一方面对劳动人民 遭受“安史之乱” 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 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送 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大声疾呼:“猛将宜 尝胆,龙泉必在腰 !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杀敌报国的 心情跃然纸上。 他鼓励朋友们 “临危莫爱身” ,坚信“胡命岂能久, 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上悯国难 下痛民穷。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超越自身 兼 济天下 从肃宗上元元年 (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 ,杜甫在蜀中 8 年, 在荆、湘 3 年。过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活。上元 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 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 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 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只 要“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推己及人的 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 超越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 虑,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贯穿如一。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 济天下。强烈的忧国忧民责任感已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 宝应二年 (763) 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 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脱口唱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 衣裳。却看妻子 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以为社会安定有望, 自己也有希望回到洛阳。 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五、“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病体沉疴 家国为念 永泰元年(765) 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 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
堂, 乘舟东下。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 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 才迁往夔州。 大历元年 (766) 秋作于夔州 ( 今 四川省奉节县 ) 的《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 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描写白帝城暴风骤雨的景 象,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通过这样的 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动荡, 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 愁与哀思。 在飘零的人生旅途中, 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 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人民,内心无限悲哀。流露出与生俱 来的忧国忧民不忧己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其间,杜甫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 不断缠绕他。 再加上夔州气候恶劣, 朋友稀少,他便在大历三年 (768) 正月起程出峡。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 他居无定所, 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大历 五年冬于贫病交加中死于湘江舟中,终年 59 岁。“公孙仍恃险,侯 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临死前,他仍在忧虑,在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还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 虽病体沉疴,仍以家国为念。 杜甫的诗里也有一些表达亲情友情和对自然热爱之情的作品。 《月 夜》、《月夜忆舍弟》以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等,代表了杜甫另一面,他不只有忧国忧 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小生灵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挂念。 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 的开元盛世, 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 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 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 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 他的忧患意识家国情 怀是他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对后人产生了积极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岳飞“驾 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延续。 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激发出对国家对民族 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使命感。 这些人文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不 竭的 * 的泉源。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