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海浩劫的观后感1000字

深海浩劫的观后感1000字

深海浩劫的观后感1000字 看完深海浩劫之后你有什么感想体悟呢,不如写出来跟我们分享吧~下面请看深海浩劫观后感1000字~ 深海浩劫观后感1000字2 刚看完电影回来,说说感受,有三点:场面震撼,受教,需要英雄。 首先我看电影很喜欢大场面,所以这部电影的宏大场面已经达到了我心里的预期,有很多场面真是可以让我肾上腺素飙升了。钻井平台的三次爆炸,每次爆炸之前都绷着神经小声喘气了。但是狂暴的爆炸来临的时候只能被震撼身心,情绪翻涌。听说是变形金刚团队做的特性,看来还是很。 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个强烈感受,感觉这完全可以当一部教育片来看。可能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与男主的身份有相通之处,所以感受就是工程实施需要遵照流程,偷懒应付就会潜伏祸端。该石油泄露造成的原因是英国石油公司为了赶进度早盈利,所以减少必要的测试,影片中介绍的按照开发流程需要进行多次的正负压测试和水泥胶结测试。但是一切只向钱看缺心眼的领导确为了省时间和省去125000美元的测试费用甚至一次都不想测试就要开采了。如果说这个领导不懂技术,那么作为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一个个都放弃了自己作为钻井专业人员的操守和职责,虽然有疑问但是却在稍 微的压力和欠打嘴的上司的几句瞎哔哔下就放弃了坚持,得过且过,最后灾难造成能说没有他们的责任么,能说他们也曾怀疑过就没关系了么。看到最后男主的失声痛苦,我想就说明了一切。所以当你作为一项工程其中一项环节的参与者时,你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作用,你是否有坚定的态度和充足的责任感让你可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在岗位一天就正确的完成这天的工作。 作为石油开采这种庞大复杂也存在超多危险的工程,每一步都应该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一环节都实施到位,安全意识强烈。而英国石油公司这次灾难的发生就是没有做到这些,才造成了这场悲剧。影片中有一处我觉得好笑的地方,当钻井平台已经爆炸,大家都要上救生艇时,其中有一个当时坚持不做测试就要开采的人,救援负责人发给他一个哨子,说有啥意外的话可以吹哨子等待救援,而他还放在最终试了一下是响的。感觉真是讽刺,当直接关系到自己生命时才知道严谨认真负责,但是那时候当他赞成不测试就开采的时候,他的态度丢去哪了,那时候就没想到丢弃严谨认真负责所要付出的代价么, 所以我觉得各行各业都可以从这部灾难电影中学到教训受到教育。 最后一点感受,实际上是我看到电影某一处时突然的感想。当救生艇装满人要出发前,钻井的吊车一直在剧烈撞 击平台的铁架,如果继续撞击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整船的人都逃不出去,死在船上(虽然没太理解为啥?ω?)。这时候有个工作人员说不行,他预示到可能的严重后果,他立马做出了选择,毅然的爬了上去拼尽全力的停止了转动的吊车,解除了大家的危险,下面的人们整个过程都在为他加油。但是最终他死掉了,因为井喷造成的大爆炸来临,火光冲天,他直接被掀了下去。我当时就觉得世界还是需要英雄主义的,需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有个勇敢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他可能凭着自己的那份勇气和英雄气概,忘掉小我拯救全世界。这个人在上去之前一定也看到了危险性,甚至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但是他还是做了。只能说明他是个英雄,他的死会被大家世代纪念。勇敢的心是美丽的。 看这部电影给我的不限于上述三点感受,觉得看到好多处都会给我一些感想。对电影的情节推进或人物刻画或者特效等也没什么自己的见解,但只想说全程看下来感受颇多,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2016年也许以这部电影画个句号也挺好。 深海浩劫观后感2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 2010年4月20日晚,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11人死亡,以当时油价81美金一桶来计算,一共烧损了3亿9770万美金,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称“惊世之难”。 把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成电影,如果过分戏剧化,会引发诸如“不尊重事实”、“消费苦难”等争议。 导演彼得博格为影片设定的写实基调显得非常严谨。 全片采用了手持式摄影,带来强烈的不安定感,身临其境。 他的意图不是要让观众去享受灾难,而是要大家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灾难,以及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人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登上钻井平台之前,爆涨的可乐瓶、坏掉的汽车、调侃英国石油公司领导的紫色领带会带来厄运,突然撞上直升机的小鸟...这几组镜头对灾难即将发生做了足够的心理暗示。 登上钻井平台之后,影片开始突出美国的石油雇佣工人与资方英国BP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 英国石油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决定尽快撤离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离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按专业的规范流程来操作,结果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段内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题之一,强调了灾难是人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头被困在地底的巨兽一般,在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环境污染等严重恶果。 那些利用石油来榨取金钱的利益集团充满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还原了石油业的工作现场。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术语,一时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会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距离感,但同时也将真实性做到了极致。 前半段的叙事铺陈为这部灾难片增加了较强的情节感与批判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深海浩劫》的评分会远高于《世界末日》、《2012》、《末日崩塌》等传统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原因。 当然,影片也绝不缺乏震撼的灾难场景,其场面布景和爆破调度堪称完美,近30分钟里高强度完成了各种超级大破坏。 高速膨胀、倾巢而出的泥浆流十分骇人,瞬间喷涌、连环爆裂的油气团非常壮观。 威力巨大的气浪,随时可以将人冲翻天。 大面积火海也是以前灾难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倾盆火雨燃烧不停,让观众为主角揪心。 本片的临场感不仅体现在影画上,精心调制的音效使得身临其境成为现实。 在油井爆炸时,低音震颤感环绕其中,如同置身于现场; 当爆炸引起物体到处飞转时,那种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种你想躲闪的感觉;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轰乱炸,令其迅速进入到这场事件中。 这也得益于剧组一比一建造了个水箱式的钻井平台:耗时近1年打造,设施设备非常齐全,还聘请了10几位专家和事件经历者做了相当科学的素材考证,这一切都让影片显得无比真实。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个主题是在逃难过程中传递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再是传统好莱坞灾难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结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机工人勇敢爬上吊车用吊臂挡住即将垮塌的井架,最后不幸牺牲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人性中伟大的力量被唤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场面有种穿越到《泰坦尼克号》的即视感。 这种美式主旋律来得真切又感人,确实值得国内影人好好学习下。 导演彼得博格,拍过一批商业大片,国内影迷十分熟悉的当属《全民超人汉考克》和《超级战舰》,由于过分强调视觉冲击而饱受北美影评人的诟病。 但近年来,博格似乎从《孤独的幸存者》开始找到了自己拍电影的风格和方向,相对克制的纪实性,在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博格在突显出其作者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之后的《爱国者日》和2020年的《美国亡命徒》均是两人的合作,也同样取自于真实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们熟悉的马克外,还有一干好莱坞大牌。 出演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空中监狱》、《赤焰战场》的演技大神约翰马尔科维奇,此番出演利益熏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事件发生后惊慌失措的状态都是奥斯卡级的表演。 好莱坞黄金硬汉库尔特拉塞尔和昔日甜姐凯特哈德森,看见他们都倍感亲切。 《深海浩劫》有一个小遗憾便是没有提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该事故一共导致了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的死亡,给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都没有消散。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灾难电影,北美9月底上映,内地11月15上映,还算及时,没有网络盗版,推荐观看! 深海浩劫观后感3 好莱坞大片中,灾难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连环的紧张刺激的求生逃生情节、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但近两年极为震撼的灾难电影并不多,而由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剧情都棒极了,倒叙揭开序幕,到恰到好处的铺垫,理论知识交代足够,贪婪侥幸带来隐患……一个又一个情感纽带上有联系的极具说服力的角色,执导过《超级战舰》的彼得博格,《变形金刚4》、《偷天换日》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担纲主演,让《深海浩劫》透出浓浓的灾难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说是一部看完以后可以大致了解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教科书,之前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办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不管是污染情况、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政治诟病、赔偿方案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创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轻的路子,将现实中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再现。值得赞赏的是本片中构建出 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比如说开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时铺陈男主角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多处借喻和补充告诉观众这次勘探油井的危险,这些前戏看似冗长实则让观众与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这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惯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线,灾难中的温情和爱更能打动观众,这种情感线索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但这部电影并非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狂轰滥炸的特效,真实壮观、震撼人心的灾难特效与宏大场景,突如其来的泥浆喷发、冲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让人手心出汗;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路让人揪心。马克沃尔伯格在灾难中利用专业知识和同事携手逃生,与家庭难以割舍的情感,让整部电影极具感染力,灾难之中这样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谐共生,正是人类希望看到的结果。 导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以及充满仪式感的高潮戏,让本片并不是简单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视听大餐,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一味迎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