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联合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
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干性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常引起医疗纠纷。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
一外渗药物分类
1刺激剂外渗:如铂类(卡铂、顺铂)、烷化剂(卡莫司汀)、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2发疱剂外渗:如烷化剂、抗代谢药类(丝裂霉素)、长春花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原因
1临床表现:外渗部位出现红、肿、热等反应,不处理可出现水疱及疱疹,局部
溃疡、坏死,烧灼样疼痛,活动受限,边缘表皮增生、静脉怒张,沿血管走向出现串状皮疹,局部有水肿、硬结。
患者出现心悸、不适。
2药物外渗的原因:患者由于血管脆,血流慢,药物浓度高,易发生药物外渗;
应根据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药物浓度,在最短时间内给予 。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
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2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合理选择
血管,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穿刺前合理使用静脉,选择弹性好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尽量避开手指、腕部、肘部等关节部位,乳癌术后患者禁忌在患侧肢体上输注化疗药物,对静脉穿刺困难者,可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
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3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
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
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
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4加强患者配合,化疗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
觉及时报告护士。
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
用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参阅药品说明书。
为了防止化疗药外渗,行静脉穿刺时,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针头固定妥善后,方可注入化疗药物。
(有回血,无不适主诉)
四药物外渗后常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
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 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
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
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
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叮嘱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48 h抬高患肢。
2局部外敷
2.1冷敷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
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
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冷敷适用于蒽环类抗癌药(柔红霉素,阿霉素)、紫杉醇等
2.2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
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用法:温度40 ℃~50 ℃,24 h持续使用。
热敷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长春新碱] 。
3细胞毒性药物解毒剂使用
局部使用解毒剂是药物外渗处理的重要环节,常用抗肿瘤药物解毒剂为:ADM (阿霉素)(砝码新)——氢化考的松50~200 mg,用法:静脉(局部)、皮下(局部)、外敷(局部)。
VCR(长春新碱)——8.4%碳酸氢钠5 ml。
用法:皮下(局部),每个数小时重复。
VP-16——同VCR。
MMC(丝裂霉素)——(1)10%硫代硫酸钠4 ml与注射用水6 ml混合,用法:静脉(局部)、皮下(局部)各5 ml;(2)维生素C 1 ml(50 mg/ml),用法:静脉(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