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 谈 初 中 语 文 课 的 导 入 艺 术苏国梁

浅 谈 初 中 语 文 课 的 导 入 艺 术苏国梁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苏国梁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摘要]: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通过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体裁、题材,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有: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故事背景导入;歌曲情境导入;抓住文题,激趣导入;设置悬念导入;对联诗词导入;直观导入;角色导入、交流谈话启发导入等[关键词]:语文、导入、兴趣、技巧、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今天,让我们走进《范进中举》,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二、故事背景导入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背景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陋室铭》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知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依依江水清,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自警自省。

这样,学生的,饶有兴致的投入到兴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三、歌曲情境导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既与课文相符合又符合学生生活情趣的音乐情境,让学生既能得到音乐的熏陶,又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学习《贝多芬传》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

在教学《品质》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品质”,然后,我对品质进行了解释,既有质量高低的意思,又有人的修养方面的好坏的意思,既然这样,高尔斯华绥用‘品质’做标题有什么用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靴子的质量是文章中的情节发展的基础,又能注意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的中心主题。

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培植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问题,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文题导入,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学生却是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拨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快被调动,接下来的深入文本,探究文本便是水到渠成。

五、设置悬念导入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

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论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06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为什么半部论语就可安邦定国、保境安民。

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六、对联、诗词导入对联、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它,虽然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欣赏完马致远在《秋思》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是另一番意境。

这样就勾起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七、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恐惧感,激起欣赏的兴趣。

在欣赏《范进中举》这一作品的人物形象时,因为事先进行了名著的解读,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范进中举》的人物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胡屠户和范进,表演一下范进向胡屠户借钱要进京赶考的片段,表演时一定要把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话音刚落,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中度过。

由此导入新课,学生能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来欣赏作品,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

八、直观导入又叫绘映图示导人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

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齐全。

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我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读一读《三峡》,能让我们在品读文字中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又如在《爱莲说》中让学生观看配有《咏荷》的诗词的夏季荷花盛开的画面录像,因为是实景,所以学生在赞叹美的同时也对荷的特点有所了解。

运用现代化技术来进行语文导入,让学生对课文有了直观的了解,事半功倍。

九、交流谈话启发法语文的学习重在一个"趣"字,教师教得有趣味,学生自然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趣味。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约、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

比如说"戋"字,本意是少而小,加上水就变成了浅,加上贝就变成了贱,比如"休"这个字,是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还有小土尘、日月明等等师: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

如"左右"一词,怎么理解?(生举左手,生再举右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我左右不了你",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再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生:语文书、尺子、粉笔……师:老师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师:这不是骂人吗?(生众笑)师:你看,汉语是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因为中国每一个语言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感受语言时,需用心去品味,创作时更要反复斟酌、仔细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善于炼字、精于推敲的苦吟诗人所创作的《题李凝幽居》本节课,我并没有急于出示课题,而是饶有兴致地同学生话起了这有趣的中国汉字。

从"戋"到"休",由"左右"至"东西",学生时而点头称是,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

这不仅让学生们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学到了许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孩子与汉语言文化的亲和力,与语文的亲和力,并更加有意识地联系到文章的相关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除此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小测试导入法、表演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语感传送”导入法。

“动手操作”导入法等等。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