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初探
【摘要】从小说在高中新课程中的作用,明确教学的重要性。在
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几种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并分析了小说阅读
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以求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探寻出一条符
合实际的可行的小说教学新路,提高高中生小说鉴赏的能力和发展
学生阅读和读写的技能。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在高考语文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从所选文
体上看,散文这种体裁在高考中充当了主角,而小说常常是少考或
干脆不考。正是由于高考中小说文体考查的缺位,我们中学语文教
师的心有些浮躁,眼光有些“势利”——向来不重视小说阅读教学,
在文本的解读和建构上不容乐观;开展教学工作相对而言也不是那
么精耕细作、深挖细品。因此,在现在适行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过
程中,出现了一些病症,表现在:
1教条解读,按图索骥
当下,网上资料、教材解析、课文详解、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教学课件铺天盖地,程式安排妥当,稍加筛选、改动皆
可以为我所用,使得我们语文教师缺少了真正潜心于文本的细心与
耐心,缺少了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细读文本,
没有独立钻研文本,没有认真“倾听作者”,没有对作品语言独特
的“触摸”和“感悟”,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只是从
小说文本中游离出来,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喜欢照搬照
套教参现成的资料实施教学,现买现卖,用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
脑,成为公式化的观念,形成思维定式,照本宣科,对文本的解读
概念化,僵硬少变。
2照搬套路,按部就班
眼下小说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常规性动作”——主题定性、人
物定型、情节定点的“三定法”。小说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解读方
法单一,一概“以不变应万变”,泛泛而谈。根据小说三要素——
情节、环境、人物,课堂讲析往往停留在“三部曲”的套路上——
首先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然后在分析
人物基础上把握主题,最后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致使把整篇小
说分割肢解,搞得支离破碎,从中生拉硬拽出几根筋来,断章取义,
只是空泛的情节分析,僵化的主题揭示,师生共同研究了文本“写
什么”,至于文本是“怎么写的”一概没有涉及,文本鲜明的表达
个性和语言特色被完全架空,很是肤浅,没有重点,没有主线,没
有深度,把丰富的饶有兴味的文学意义变成索然无味或是似是而非
的教条。在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悬念没有了,学
生的阅读期待没有了,阅读和发现的快乐也就荡然无存了。小说教
学只能走过场,“依葫芦画瓢”,没有了小说味,教学效率低。如此
教学,虽然把一篇小说的基本元素都分析到了,但却是平均用力,
天女散花,浅尝辄止,未能按照小说的类型和学生的阅读期待来确
定教学内容,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样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学
生被这种乏味的“讲析”所牵制,兴味索然。
3因袭方式,请君入瓮
小说一般篇幅较长,讲起来费时费力,由于教学进度的缘故,加
上一些关键问题学生或不加注意,视而不见,或理解肤浅,流于表
面。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心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少老
师希望一步到位,取消了“因文悟理”“披文入情”的过程,往往
牵着学生直奔预设的目标,直接分析讲解,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
课堂是教师自我权力话语的展现,在潜意识里始终是唯我独尊;课
堂教学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了的、教本确定经年的思路、理念,
整齐划一,破坏了小说的独特韵味。教师过多讲述文本,这样的结
果是,占用了学生诵读品味文章的时间和过程,失掉了文本本身的
情、意、理,势必造成学生与作品的隔膜,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成为
“外加”,结果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师生
互动交流缺少;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色彩,为找答案,
对文本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当然
不可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小说文本的内核,体会不到小说文本丰富
的内蕴及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久而久之,学
生的阅读热情降温,对小说的态度却更加随意,不太愿意自主深入
思考,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因此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标很难落
实。
4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多媒体以其高效、省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势步入了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并受到不少教师的青睐,正因如此,多媒体参与
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
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多地注重利用影音手段对小说
文本进行诠释与再现,而忽视对小说文本本身的关照与解读。不少
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教学。教师一会
播放视频,一会改换投影,教学设计环节一度被打乱,多媒体哗众
取宠唱了主角,喧宾夺主,使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主次失当,本
末倒置。由于花里胡哨的图片画面声音交替出现,分散了学生的注
意力。一堂课下来既没有引导学生切实走入文本;又没有紧抓文本
的语言文字去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
虽然学生仍兴致盎然,但收效甚微。
5盲目拓展,一味求新
拓展探究可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拓
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教学、学习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厚
重。因此拓展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其中不
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有的教师在此环节中费尽心思,把大量的时间、
精力花在资料搜集上,力求创新,对文本进行无度的拓展与延伸或
盲目拓展,在具体实践中文本却遭到了无情的冷落,架空分析,这
种活跃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缺乏内涵与深度;而有的教师为了
寻求课堂的活跃,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弃本文于不顾,
把备课时间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花在开辟新的教学形式上。有的
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
的文本内容来套,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其结果势必导致课堂的
低效,零效甚至负效。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顾此失彼,得
不偿失。
小说阅读教学重结论,轻推断,重理智,轻情感,重技术,轻审
美,这样急功近利的小说阅读教学,不可能培养出有情趣、有能力、
有素养的文学鉴赏者。
而新课标教科书在小说选文的篇目数量介于7~11之间,这些选
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有不少小说文本还是第一次被选入教材,
而且几乎都是大家名篇,富有文化内涵,蕴涵着美的思想、美的语
言、美的文字,与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鉴赏目标
和鉴赏能力的具体要求配合紧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
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突破小说阅读教学瓶颈,
如何上出“小说味”,构建出彩的语文课堂;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
贯彻三维目标,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把小说文本作为凭
借,确实提高学生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在听说读写多样的实践中去
思考、探索,去发展学生阅读和读写的技能,而不是灌输一堆固定
的知识、几条现成的结论;要力求让小说阅读也走在“语文”的路
上,这些都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反思、探究的问题。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 年试验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罗长娟.《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文本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研究》,2005年7月
[3]曹勇军.《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
2008年 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