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汉简()《反淫》校补

北大汉简()《反淫》校补

北大漢簡(四)《反淫》校補(首發)蕭旭北大漢簡(四)《反淫》圖版及釋文收錄於《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原文由邵永海、傅剛作注釋。

茲據以作校補,本文所引整理者注的說法,有的部分係節引。

(1)根欋疏而分離(P121)整理者注:《文選·七發》:“根扶疏以分離。

”李善注引《說文》:“扶疏,四布也。

”“欋疏”與“扶疏”義同。

《正字通》:“欋,木根盤錯。

”《淮南子·說林訓》:“木大者根欋,山高者基扶。

”按:宋本《淮南子》作“㩴”,《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作“欋”,《文子·上德》作“瞿”,並同,字或作拘、駒、據、劇,皆交錯盤曲之義2。

今本《說文》作“枎疏,四布也”。

“扶(枎)”音轉作蟠,亦盤聚之義。

尹灣漢簡《神烏傅(賦)》:“絕繫有餘,紈樹欋梀。

”陳劍說“欋梀”即“欋疏”3。

(2)夏即票(飄)風靁辟(霹)磿(靂)之所繳(激)也,冬即蜚(飛)雪焦(霄)䨘(霰)之所襍(P121)整理者注:繳,與“激”古音可通。

激,衝擊震盪。

《文選·七發》:“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所寫夏冬之物與此互錯。

襍,聚集。

按:“靁”下當脫“霆”字。

烈,讀為冽。

(3)葉菀(脩),榦車槁(P121)整理者注:菀,萎死貌。

,字從艸聲。

本文簡39有“鐔曲校”語,“”即“脩”之或體。

故“”即“蓨”。

《集韻》:“蓨,乾也。

”《詩·中谷有蓷》毛傳:“脩,且乾也。

”《釋文》:“脩,本或作蓨。

”車槁,即“枯槁”。

按:所謂“”字,有人指出:“本篇‘隨’字,所從‘隋’旁寫得與‘脩’極似,故整理者皆誤釋……簡4整理者釋讀為‘脩’之字,實亦從‘隨’,這個字應該就是‘䔺’的異體。

‘菀䔺’蓋即‘委隨’一聲之轉。

‘委隨’有萎弱義,《七發》云:‘四支委隨,筋骨挺解。

’簡文因為說的是葉子,所以‘宛隨(委隨)’二字都加了艸頭。

”4改釋“”作“”,讀“菀”為“委隨”,是也,但當訓為下垂。

“下垂”是“委隨”的本義。

(4)蜚(飛)鳥聞之, 蜚(飛)陽(揚)。

孟(猛)獸聞之,垂耳不行。

王孫聞之,兆(遙)思心揚(P121)整理者注:“ ”當為聯緜詞,義蓋同“躡蹀”,往來小步貌。

《文選·南都賦》:“脩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

”李善注:“躡蹀,小步貌。

”“ 蜚陽”描寫鳥飛沈緩盤旋之貌。

《文選·七發》:“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野獸聞之,垂耳而不能行。

”呂延濟注:“皆感琴而然。

翕,斂也。

”“翕翼”亦躡蹀之貌。

按:躡蹀,字亦作“懾惵”、“囁喋”、“襵僷”,音轉亦作“ 蹀”、“踥蹀”、“躞蹀”等形,倒言則作“蹀踥”、“蹀躞”、“蹀 ”。

《廣雅》:“僷、曡、襵、結,詘也。

”“襵僷”同義連文,猶言屈折也,不舒展貌,故引申為小步貌5。

蜚陽,當讀為“飛翔”,盤旋徐飛貌,故與“躡蹀”連文。

鳥翼不摇曰翔。

字亦作“飛揚”,《呂氏春秋·盡數》:“集於羽鳥與為飛揚。

”舊校:“揚,一作翔。

”宋玉《高唐賦》:“雕鶚鷹鷂,飛揚伏竄。

”考《莊子·至樂》:“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

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

”乃《七發》及此文所本。

(5)乘靈(軨)獵車(P123)整理者注:靈,通“軨”。

軨獵車,一種輕便小車。

《漢書·宣帝紀》:“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

”顔師古注:“文穎曰:‘軨獵,小車,前有曲輿不衣也,近世謂之軨獵車也。

’孟康曰:‘今之載獵車也。

前有曲軨,特高大,獵時立其中,格射禽獸。

’李奇曰:‘蘭輿輕車也。

’師古曰:‘文、李二說皆是,時未備天子車駕,故且取其輕便耳,非藉高大也。

孟說失之。

’”按:據下文文例,“車”上脫“之”字。

《說文》:“軨,車轖間橫木也。

䡼,軨或從霝,司馬相如說。

”《玉篇》:“軨,力丁切,車闌也。

䡼,同上。

”此文“靈”即“䡼”。

顔師古等說是也,《鹽鐡論·散不足》:“古者椎車無柔(輮),棧輿無植。

及其後,木軨不衣,長轂數幅(輻),蒲薦苙蓋,蓋無染絲之飾。

”此足為文穎“曲輿不衣”說之確證。

不衣者,言無覆蓋也。

“軨”古音當讀闌,指車欄。

《楚辭·九辯》:“倚結軨兮長太息。

”《文選》揚雄《甘泉賦》:“據軨軒而周流兮。

”李善注:“韋昭曰:‘軨,欄也。

軒,檻板也。

’軨與櫺同。

”《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撫軨軹而還睨兮。

”“軨”為車欄,故可倚可據可撫也。

舟上有窻櫺之小舟謂之舲( ),亦以有木欄為窻而取名耳。

小車謂之軨(䡼、靈),小舟謂之舲( 、櫺、靈),其義一也。

(6)攝下(夏)服之筴,載烏嗃(號)之弓(P123)整理者注:攝,持。

下,通“夏”。

夏服,良箭名。

《文選·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

”李善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

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

”一說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

按:“服”即“箙”省借。

《說文》:“箙,弩矢箙也。

”指盛矢之器。

夏服,當指夏后氏之箙,或夏羿之箙。

“筴”當是“箭”誤書。

(7)馬四扶,車折風(P123)按:扶,讀為服,實為犕,乘駕。

馬四扶者,駕御四馬也。

折,讀為逝,音轉亦作掣,形容快疾。

車折風者,言車逝如風一樣快疾。

(8)取射千金之重(P123)整理者注:《文選·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

”張銑注:“射,猶賭也。

”按:“取”為“趣”省文,讀為趨,爭逐也。

(9)尋虎狼,摯蜚(飛)鳥(P123)整理者注:尋,通“撏”,此即獵取義。

摯,擊也。

按:“撏”是拔取、摘取義,無獵取義。

尋,讀為侵,陵犯也。

摯訓擊者,讀為鷙。

《說文》:“鷙,擊殺鳥也。

”《文選·七發》:“恐虎豹,慴鷙鳥。

”此“鷙”是狀詞。

(10)道極狗馬之才,窮射御之巧(P123)按:《文選·七發》:“於是極犬馬之才,困野獸之足,窮相御之智巧。

”又上文云“伯樂相其前後,王良造父為之御,秦缺樓季為之右”,故云“相御”。

吕向注:“相謂相馬者。

御謂御車者。

”《文子·上仁》:“上車攝轡,馬服衡下,伯樂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資也。

”《淮南子·主術篇》略同。

(11)楚英之昔(腊),菜以山膚。

濮之肉, (芼)以筍蒲(P124)整理者注:楚英之昔,蓋指楚英所產之乾肉。

“菜”指加入蔬菜。

《文選·七發》:“犓牛之腴,菜以筍蒲。

肥狗之和,冒以山膚。

”李善注:“山膚,未詳。

” ,《七發》作“冒”。

李善注以“冒與芼古字通”,引鄭玄《禮記註》:“芼,菜也,謂以菜調和之也。

”《集韻》:“芼,以菜和羹。

”按:《禮記·内則》鄭玄注僅云:“芼,菜也。

”“謂以菜調和之也”七字當是李善注語。

正文“濮”字上或下脫一字。

“昔”字圖版作“”,有人改釋作“鹿”6,是也。

(12)(胜胜)猩猩之啗(P124)整理者注:《呂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

”啗,《說文》:“食也。

讀與含同。

”此蓋以“啗”代指脣,猶以“奔”代指馬。

按:未見以“啗”指脣用例。

啗,讀為圅,俗字作肣、函。

《說文》:“圅,舌也。

肣,俗圅從肉、今。

”此文與《呂氏》不盡相同。

(13)變(鸞)馮(鳳)之卵(P124)按:“變”字圖版作“”,或釋作“”,讀為鸞7。

《呂氏春秋·本味》:“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

”高誘注:“丸,古卵字也。

”(14)捖[之]不毀,壹啜而散(P124)整理者注:《玉篇》:“捖,摶圓也。

”《文選·七發》作:“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李周翰註:“摶之不解,言黏也。

啜,嘗也。

一嘗而散,言滑也。

”按:《書鈔》卷144引王粲《七釋》:“軟滑膏潤,入口流散。

”正可移以釋“壹啜而散”。

(15)愔尋 憂,紅顏溉(既)章(P125)整理者注:“愔尋”二字古皆侵部,當為疊韻聯緜字。

“ 憂”皆古幽部,亦當為疊韻聯緜字。

上古幽部可以和侵部相通,故“愔尋 憂”可視為疊韻聯緜字連用,其語義與“懮受”(幽部)、“夭紹”(宵部)、“窈窕”(幽部、宵部)等聯緜字相同,指體態輕盈多恣貌。

溉,通“既”,已經。

按:整理者說乃約取邵永海說8,聯繫“夭紹”、“窈窕”,皆無據。

《淮南子·繆稱篇》:“父之於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

”又“聖人之行義也,其憂尋出乎中也。

”許慎注:“憂尋,憂長也,仁念也。

”于省吾讀尋為憛9,是也,謂憂思之長。

愔,讀為懕、懨,憂思沈靜。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

” ,讀為悠,音轉為愮,憂思之義。

《方言》卷10:“愮,憂也。

”既,盡也。

愔尋 憂,四字同義連文。

二句描寫美女憂思沈靜之態,盡顯於紅顏也。

(16)芬惑(郁)尋(感)忽,不知[旦]……(P125)整理者注:芬惑,即“芬郁”,香氣濃郁。

《文選·七發》:“衆芳芬郁,亂於五風。

”尋忽,即“感忽”,恍忽。

《荀子·解蔽篇》:“凡人之見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正之。

”楊倞注:“感忽,猶恍惚也。

”江總《詠蟬》:“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

”按:如整理者說,“郁”皆當作“鬱”。

然其說皆誤。

《荀子》之“感忽”,義同“奄忽”、“倏忽”,疾速之義,楊倞注非是10。

芬惑,讀為“紛惑”,惑亂貌。

尋,讀為淫。

忽,讀為物。

淫物,此指上文的花草、香酒、美女。

《韓子·解老》:“得於好惡,怵於淫物,而後變亂。

”(17)夫子弗欲離(麗)邪(P125)整理者注:麗,施行。

按:離,讀為歷,經歷。

上文簡11:“夫子弗欲過邪?”《說文》:“歷,過也。

”整理者注:“過,探訪,至也,此指加入。

”亦非。

(18)乃使陽文、洛纂,西它(施)、毛蓯(嬙),含芳被澤,燕服從容,陽(揚)鄭衛之浩樂,結敫(激)楚之遺風(P126)整理者注:含芳,喻美質。

被澤,蒙受寵惠。

從容,悠閒舒緩貌。

按:整理者說全誤。

《文選·七發》:“於是乃發激楚之結風,揚鄭衛之皓樂。

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傳予之徒,雜裾垂髾,目窕心與,揄流波,雜杜若,蒙清塵,被蘭澤,嬿服而御。

”李善注引《列子》:“穆王為中天之臺,鄭衛之處子,施芳澤、雜芷若以滿之。

”(《列子·周穆王篇》)又引《神女賦》:“沐蘭澤,含若芳。

”又引《尚書大傳》:“古者后夫人至於房中,釋朝服,襲嬿服,入御於君也。

”《文選·神女賦》:“沐蘭澤,含若芳,性和適,宜侍旁。

”李善注:“沐,洗也。

以蘭浸油澤以塗頭旁,宜侍王旁。

”“含芳被澤”指修饰打扮而言,即“雜杜若,被蘭澤”、“施芳澤,雜芷若”之誼,謂以花草之芬芳熏體,以蘭澤之膏塗頭髮也。

從容,讀為“從諛”,音轉亦作“從欲”、“屬臾”,奉承貌,即《七發》“御”字之誼。

(19)夫子弗欲登邪(P126)整理者注:登,通“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