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1、掌握入体原则的含义与内容;2、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的确定3、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模具制造项目教学要点课题: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重点】1、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通过查手册和简单计算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2、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难点】1、采用列表得方法确定工序尺寸模具制造项目课题: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教学要点一、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当定位基准、测量基准或装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表面多次加工时,此时需确定各道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是比较容易的。
其计算顺序是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1)定毛坯总余量和工序余量。
(2)定工序公差。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尺寸公差,其余工序公差按经济精度确定(3)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标注工序尺寸公差最后一道工序的公差按设计尺寸标注,其余工序尺寸公差按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模具零件上一孔的设计要求为:,毛坯为铸铁件,其加工工艺路线为:毛坯——粗镗——半精镗——精镗——浮动镗。
求各工序尺寸及公差。
(1)确定加工总余量和各工序余量通过查阅手册浮动镗余量0.1mm,精镗余量0.5mm,半精镗余量2.4mm,粗镗余量5mm,加工总余量=(0.1+0.5+2.4+5)mm=8mm。
或先确定加工总余量8mm,则粗镗余量=(8-0.1-0.5-2.4)mm=5mm。
mm035.0100+φ(2)确定工序尺寸公差最后一次加工浮动镗的公差即为设计尺寸公差H7(),其余工序尺寸公差按经济精度查表确定,并按“入体原则”确定偏差:精镗H9(),半精镗H11(),粗镗H13(),毛坯mm 。
(3)计算各工序尺寸从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开始往前一直推到毛坯尺寸。
浮动镗的工序尺寸为设计尺寸100mm 精镗:100-0.1=99.9mm 半精镗:99.5-0.5=99.4mm 粗镗:99.4-2.4=97mm 毛坯:97-5=92mm(4)按照入体原则标注公差(见表格)035.00+087.00+22.00+54.00+2.1±22.00+(3)计算各工序尺寸从零件图上的设计尺寸开始往前一直推到毛坯尺寸。
浮动镗的工序尺寸为设计尺寸100mm精镗:100-0.1=99.9mm半精镗:99.5-0.5=99.4mm粗镗:99.4-2.4=97mm毛坯:97-5=92mm(4)按照入体原则标注公差(见表格)工序名称工序尺寸工序余量经济加工精度工序尺寸及偏差浮动镗1000.1H7( )精镗99.90.5H9( )半精镗99.4 2.4H11( )粗镗975H13( )毛坯928(总余量)035.0+087.0+22.0+54.0+2.1±087.09.99+22.04.99+54.097+2.192±035.0100+某凸模(轴)直径为Ф50mm,其尺寸精度为IT5,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0.08微米,并要求高频淬火,毛坯为锻件。
其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高频淬火——粗磨——精磨——研磨。
试计算各个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工序名称工序基本余量(mm)工序基本尺寸(mm)工序经济加工精度(mm)工序尺寸及公差(mm)研磨0.0150IT5(0.011)精磨0.150.01IT6(0.016)粗磨0.350.11IT8(0.039)半精车 1.150.41IT11(0.16)粗车 4.4951.51IT13(0.39)毛坯(锻件)6(总余量)5640110.050-039.011.50-016.001.50-256±39.051.51-16.041.50-二、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当零件加工时,多次转换工艺基准,引起测量基准、定位基准或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这时,需要利用工艺尺寸链原理来进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1.工艺尺寸链的基本概念①工艺尺寸链的定义和特征在零件加工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尺寸所形成的尺寸封闭图形称为工艺尺寸链。
工艺尺寸链的主要特征:封闭性和关联性。
封闭性——尺寸链中各个尺寸的排列呈封闭形式,不封闭就不成为尺寸链。
关联性——任何一个直接保证的尺寸及其精度的变化,必将影响间接保证的尺寸和其精度。
②尺寸链相关术语我们把组成工艺尺寸链的每一个尺寸称为环。
环又可分为封闭环和组成环。
封闭环——在加工过程中,间接获得、最后保证的尺寸。
每个尺寸链只能有一个封闭环。
组成环——除封闭环以外的其它环,称为组成环。
组成环的尺寸是直接保证的,它又影响到封闭环的尺寸。
按其对封闭环的影响又可分为增环和减环。
当其余组成环不变,而该环增大(或减小)使封闭环随之增大(或减小)的环,称为增环。
当其余组成环不变,该环增大(或减小)反而使封闭环减小(或增大)的环,称为减环。
③增环和减环的判断首先确定封闭环,然后根据组成环对封闭环的影响情况判别增环与减环。
2.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①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封闭环的基本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基本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基本尺寸之和。
封闭环的最大极限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和。
封闭环的最小极限.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和。
封闭环的上偏差等于所有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下偏差之和。
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所有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上偏差之和。
封闭环的公差等于所有组成环公差之和。
封闭环的平均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平均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平均尺寸之和。
即封闭环的平均偏差等于所有增环的平均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的平均偏差之和。
2)竖式计算法增环上下偏差照抄,减环上下偏差对调变号,封闭环求代数和。
mmA013.0130-=mmA18.002.0433++=mmAA0075.0525-==mmA004.043-=3尺寸链解算示例(1)正计算例1如图所示的结构,已知各零件的尺寸:设计要求间隙,试验算能否满足该要求。
mmA45.0~1.0=解:(1)确定设计要求的间隙A0为封闭环;寻找组成环并画尺寸线图,如图12-5b 所示;判断为增环,,,和为减环。
(2)计算封闭环的基本尺寸即要求封闭环的尺寸为。
(3)计算封闭环的极限偏差mm mmmm A A A A A A 0)53530(43)(542130=+++-=+++-=mmmmmm EI EI EI EI ES ES 50.0)075.004.0075.013.0(18.0)(542130+=-----+=+++-=1A 2A 4A 5A 3AmmmmTTTTTT48.0)075.004.016.0075.013.0(54321=++++=++++=mmmmmmESESESESEIEI02.0)00(02.0)(54213+=+++-+=+++-=(4)计算封闭环的公差(2)反计算例2如图所示零件,尺寸60-0.12mm已经保证,现以1面定位用调整法精铣2面,试标出工序尺寸。
解:当以1面定位加工2面时,将按工序尺寸A2进行加工,设计尺寸Aε=25+0.22mm是本工序间接保证的尺寸,为封闭环,其尺寸链如图所示。
则尺寸A2的计算如下;25mm=60mm-A2则A2=35mm+0.22mm=0-Bx(A2)则Bx(A2)=-0.22mm0=-0.12mm-Bs(A2)则BS(A2)=-0.12mm则工序尺寸A2=35mm(3)中间计算例3 如图所示的轴,加工顺为:车外圆为,铣键槽深为,磨外圆为。
要求磨完外圆后,保证键槽深为,求键槽的深度1A mm1.05.70-φ3A mm06.070-φA mm3.062-φ2A解:(1)是加工最后自然形成的环,所以是封闭环;尺寸链线图如图b 所示(以外圆圆心为基准,依次画出、、和)。
其中,、为增环,为减环。
(2)计算A2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3)校核计算结果。
可得mm mm mm mm T T T T 3.005.003.0)]27.0(05.0[221320=++---=++=mm mm mm mm ES EI EI EI 27.00)03.0(3.0221302-=+---=+-=mm mm mm mm EI ES ES ES 05.0)05.0(00221302-=-+-=+-=mm mm A A A A 25.62)25.7027062(221302=+-=+-=21A 2A 0A 23A 2A 0A 23A 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