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习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习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 二、名词简释 1.社会总产品 2.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 5.国内生产总值 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7.国民收入再分配 8.国家预算 9.积累基金 10.消费基金 一、不定项选择 1.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是由 A.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者刨造的( ) B.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 C.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 D.全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 2.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从价值形式看就是 A.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 B.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 C.全社会劳动者当年得到的收入总和( ) D.全社会当年上缴的税收和利润的总和( ) 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表现为 A. 在生产中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 ) B.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 C.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 D.在生产中已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Pm价值和劳动者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 4.社会主义的消费基金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 A.社会消费的基金( )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基金( ) C.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基金( ) D.个人消费基金( ) 5.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是由 A.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决定的( ) B.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决定的( )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 D.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决定的( ) 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 C.财政部门中进行的( ) D.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 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为 A.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 )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 C. 消费基金和后备基金( ) D. 积累基金和管理基金( ) 8、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 C.物质生产单位留利( ) D.国家预算( )) 9、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 A.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 ) B.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 ) 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 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分配形成的( ) 10.积累基金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 A.所创造的生产资料总量( ) B.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 C.新增加的消费资料总量( ) D.所创造的消费( ) 11、由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 ) B.社会总产值( ) C.国民收入( ) D.国民生产总值( ) 1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该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 A.积累基金尽快增长( ) B.消费基金尽快增长( )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 )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等比例增长( )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 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 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 14.在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 A.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增多( ) B.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不变( ) C.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增多( ) D.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不变( ) 15.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到以下的关系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 ) 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关系( )D.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同的关系( ) 1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A.国家预算( ) B.社会保障( ) C.银行信贷( ) D.价格杠杆( )

三、分析判断 1.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二者没有区别,可以通用。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只需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的,难以统一的。 4.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不高,因此不该缴纳社会保障基金。 四、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国民收人的再分配有哪些途径和手段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3.信贷是如何对社会主义国民收人的再分配起作用的? 4.我国当前的国民收人分配存在哪些主要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为什么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6.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 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 1.C 2.B 3.D 4.B 5.C 6.A 7.B 8.D 9.B 10.B 11.C 12.C 13.A 14.BC 15.ABCD 16.ABCD 二、名词简释 1.社会总产品 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总和。 2.社会总产值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 3.国民收入 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当年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值。 5.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凡在本国境内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是指对劳动者在当年新创造价值的分配。 7.国民收入再分配 是指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8.国家预算 是指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等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9.积累基金 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做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 10.消费基金 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 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共同需要的基金。

三、分析判断 1.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二者没有区别,可以通用。 这种观点不正确。国民生产总值与我国长期使用的国民收入指标是有区别的,不可通用。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且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它的价值计算,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价值,即这些部门的国民收入加固定资产折旧,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价值,即这些部门的纯收入(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加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也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经济比较。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只需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这种观点不正确。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物质生产部门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个部分,还要进行再分配。(1)为了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2 )为了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为了设立社会保障基金。(4)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的,难以统一的。 这种观点不正确。(1)二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有了积累,才能迅速扩大再生产;生产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二者都是为劳动人民谋利益,是统一的。(2)二者也有矛盾的一面。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但这个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可以有效的调节与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4.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不高,因此不该缴纳社会保障基金。 这种观点不正确。错误!社会保障基金是用来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费用。劳动者适度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符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为政府减轻了负担。还可引导合理消费和调节经济的发展。

四、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国民收人的再分配有哪些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和银行信贷,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途径。 (1)国家预算。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3)价格杠杆。利用价格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整和波动,影响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 (4)银行信贷。它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一是存贷活动本身,它可改变资金使用的主体、方向、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的使用进行了再分配。二是差别利率,信贷机构通过差别利率获得的利润,用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而且利率差别可影响存、贷者的收入,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统—的,但也有相矛盾的一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是要安排二者的最优比例,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量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和消费资料比例相适用。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内部的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以及社会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使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合理的比例,同时应讲求积累基金使用的效益。 3.信贷是如何对社会主义国民收人的再分配起作用的? 信贷从两方面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 (1)存贷款活动本身。信贷活动是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货币和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方向、使用时间、地点、数量,从而对国民收入的使用进行了再分配。如通过信贷活动把社会闲置的货币与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就能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以及积累内部的比例,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又如通过信贷活动中贷款方向、贷款数量的变动,就能促进或者限制某些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