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贫困山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贫困山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贫困山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
给这一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贫困山区的留守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的更加
强烈。针对留守学生的固有特点,提出消除逆反心理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留守儿童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
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
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
容易造成学生感情的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
作为贫困山区乡镇中学的教师,我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本地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
的具体原因,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
全的人格,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阻力。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由于本地区经济落后,绝大部分的人都长期在外打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由亲戚朋友监护。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心、呵护和引导,留守
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
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父母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孩子有什么烦
恼没有正常交流宣泄的渠道,这样就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扭曲,出现了寂寞
空虚、无理逆反、抑郁孤僻、自卑闭锁、自暴自弃等心理现象。父母外出后,孩
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难耐。有的留守儿童周末不愿回家,放学后不去托
养家庭而在网吧、游戏机房消磨时间,还有的留守儿童与社会青年鬼混,拉帮结伙,
寻求所谓的友情慰藉。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主要内容,而这种
需求的缺失可能会驱使他们寻求补偿,如寻求同辈群体的补偿,“留守孩子”中早恋
的比例比较大就与此有关。因为寂寞空虚,加之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处于青春期的
很多“留守学生”便将情感寄托在异性朋友身上。部分“留守学生”好冲动,心理承受
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
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2.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
的一种表现。本地区的中学生和其他的中学生一样都有者一个共性,那就是刚刚
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比较强烈。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
逐渐扩大和交际面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
大成人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
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唯命是从”了,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的品德及教育方式,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有些教师在教育
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特别是不去研究我们这里
学生的固有特点(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
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
求、正面的教育视为强加给他们的“螺丝”,他们就有可能会与教师发生冲突。有
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处理不公正,这样也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
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时会很容易
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
捣蛋的学困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学困生没有明
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学困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
至恨这个教师,与教师作对,甚至课堂上攻击老师也时有发生。前苏联教育家费可
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
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
迹。”

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育
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是纠正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
与成因,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恨心理时,教师则应
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师生相互依赖;对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自卑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信任,激起他奋发自信的心理。尤其是在转化学生逆反心理时要注意
运用激发学生自信的心理。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
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
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
心比心”。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
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由于教育者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
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育者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犯错误的心
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呜,有益于控制学生中的逆反心理。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师爱功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
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
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
极的态度定势。其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
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而要尽量地对学生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
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
和戒备心理。《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
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
尽量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地区留守儿童要付出更多的爱,因为他
们缺少的是父母的爱,我们作为教师,要尽量多的想办法去弥补学生在家庭里失去
的那种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师生关系,从而减少学生逆反心理增长的概
率。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引
导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
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课堂气氛,民主、
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在班内建立起有一定层次的人际关系脉络,为学生扩展交往范围、形
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逆反学生学
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从而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
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
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合作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
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家长对教育行业存在偏见歧视的
话。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出的子女自然也会对教师职业产生误解或者歧视。因此,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有
必要加强家校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
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
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当今中学生会因各种不同的社会原因和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环境产生或
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逆反心理在当今社会的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作为教师
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阴影,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载《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636759四川省通江县永安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