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知识专题 (课件67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知识专题 (课件67张)
来源三
端午节第三个来源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 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 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 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 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 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 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 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 行。古语曾说:“饮了雄 黄酒,病魔都远走。”雄 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 “鸡冠石”,其主要成分 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 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 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 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 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 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 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 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 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 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 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 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 豸不叮。
来源五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 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 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 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 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 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 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 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 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来源六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 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 要禁欲、斋戒。《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 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 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 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 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 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 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名字来历
•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 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 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 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 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 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 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 年不误食苍蝇。
• 山东及东北
•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
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 山西
•
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端午节的来源
1、纪念屈原 2、迎涛神 3、纪念孝女曹娥 4、纪念女诗人秋瑾 5、龙的节日 6、恶日
来源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端午》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 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 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 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 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于是端午便有纪念屈原之 意。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 屈原。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 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 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 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 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 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 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 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 米粽。枣粽谐音为“早 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 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 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 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 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 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 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来源四
端午节第四个来源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 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 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 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 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 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 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其他地区端午习俗
•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
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 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 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 表演。 •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 江苏
•
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也有“当
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
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
“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相关文学知识
相关谚语
• 蛤蟆蝌蚪躲端午。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粽子的制作步骤:
粽子成品
悬挂艾叶菖蒲: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 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 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 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 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 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 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草
草家 以家 求户 平户 安挂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 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 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 之称。
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 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 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 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 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 些地方也 叫“五月节”。
• 台湾
•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
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
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云南
•
云南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吃花生是取其长
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
中暑。
• 河北
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 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 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到求神驱鬼的目的,将 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
其他地区端午习俗
•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
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 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 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 表演。 •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
端午节习俗
•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 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 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 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 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 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 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 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
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
聚观者数万。在梅洲,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说是可以辟邪/防蚊虫的作用。在这天每家每户
的房门上都插有艾草,说是可以辟邪。
• 广东
• 每年端午节前后,不少父母都有带着小孩到江边浸泡 “龙舟水”的习惯,以祈福孩子身体健康,快快长大。 客家人有吃染苦瓜的习惯(用糯米与鱿鱼末混和塞进去 籽的苦瓜里)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 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之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 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 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 的身体。直到今天,赛龙舟 已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赛 活动。
吃粽子:是端午节 的一传统习俗。粽子,又 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 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 “筒粽”。东汉末年,以 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 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 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 碱水粽。直到今天,每年 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 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 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来源二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 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 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 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 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 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 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 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 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 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 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