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

3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

概述
三个环 从燃料化学能到输出功的能量转换 • 节:
、c‫、ף‬燃烧效率1 t‫、ף‬循环热效率2 m‫ף‬机械效率、3 t‫ף‬循环热效率 重点分析: • 机械损失
利用”废热“
3.1 发动机的热力过程与热机循环
• 建立了层次不同的三种模型 : 1)理想循环与理想工质相结合的理论(空
气)循环模型; 2)理想循环与真实工质相结合的理想循环
• 原机型泵气损失功由实线 所示的封闭面积area表示
• 加大节气门开度或取消节 气门,而又维持原工况进 气量不变 ,进气门只需开 到a’点即可
• 节气门开大和进气时间缩 短使进气损失大为下降
• 泵气功将减少 ,效率提高
• 实现米勒循环的关键是可 变进气门行程的技术
柴油机米勒循环的应用
• 原机增压比1.4,中冷后进气 温度为38℃
等熵指数k也随之变化 2)真实工质的比热容还随多原子分子数的
多少而变化 2.工质的高温热分解作用
这一效应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 ,降低 了热效率。 3.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 (总的影响不大 ) 4. 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理想循环条件下汽、柴油机热效率的对比
• 考虑真实工质特性后,汽、柴油机热效率的 差距将进一加大 。分析如下:
理想循环热效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的影
响因素的理论指导意义
1)实际内燃机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改
善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使得提高。
2)关于内燃机燃烧过程的分配和控制的问 题。从理论上来说,增大燃烧速度,也 即增大,可以提高热效率和增加平均压 力,这正是所需要的,而实际上,往往 要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但理论上的分 析为实际工作指出了方向。
• 1.工质向外传热的损失
1)压缩过程的传热
2)燃烧及膨胀过程传热
以上传热所引起的作功损失,约占总加热量 的6%左右,远小于冷却系统所带出的热量。 这是因为,冷却系散热量中,还包括了排出的 废气及附件摩擦损失的部分传热量,也包括了 工质向冷源正常排出的部分热量(大部分由废气 排出,如果系统绝热,则这些能量应全由废气 带出)。传热之所以引起作功损失,主要是与理 想循环绝热时相比,工质燃烧的平均温度下降, 致使系统热能的质量变差的缘故。
随温度、分子结构而变化 • 当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时,过浓部分的
燃料不燃烧放热
模型意义
1)凸显工质本身的影响 2)这一模型代表了经过人类努力所能达到
的理想水平(真实工质的特性不变,循 环本身,经过人们努力是可以逐步理想 化)
工质特性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1.工质比热容变化的影响 1)真实工质的比热容随温度而改变,因而
无法实现,
米勒循环
• 具有混合放热模式的超膨胀发动机循环 • 米勒循环的实质是膨胀比大于压缩比
米勒循环的实现
米勒循环的实现
• 米勒循环实用时并不要求增大活塞冲程, 这样做在现生产中是难于实现。
•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进气终点,达 到该工况实现米勒循环的功效
汽油机米勒循环的应用
• 用于改善中、低负荷的经 济性能
1) 混合气形成和负荷调节方式的差别,汽 油机负荷愈低,过量空气系数愈浓,柴 油机则相反
2) 汽油机量调节,负荷愈低,进气量愈少, 残余废气系数愈高,柴油机则大致维
持不变,使汽油机燃烧速度降低
3) 汽油机高低负荷时工质燃烧后的温差要 比柴油机小,即低负荷仍保持较高温度。
3.4 真实工质的真实循环
真实工质的真实循环
也减少。
• 对于定压加热循环,当增大时,由于等压加热
的平均温度的升高小于等容放热的平均温度的
升高,因此热效率tp下降了,而增大后,吸热
量增加了,所以ptp有所增加。
预胀比的影响
5)初态压力pa 的影响
• pa即为工质进行热力循环的初始态压力, pa的变化对热效率没有影响,但可以改变 pt。 Pa增大, pt增大
3.6 发动机的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
发动机的热平衡
1-燃料的能量; 2-指示输出功率; 3燃气能量; 4 -排气损失;
5-传到气缸壁上的热量;
6-冷却水损失; 7-发动机本身的摩擦; 8-辅助机构驱动摩擦;
9-摩擦和辐射损失;10-效输出功率; 11-辐射热;
a-从残余废气回收的热量;
b-由气缸壁传给进气的热量;
• 六个方面的差距集中起来,仍使热效率 的降低接近或超过10个百分点。
• 实际生产、使用中,未必都能达到理想 的设计和匹配状况,差距更会加大。
3.5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 机械损失功由机械摩擦功、附件消耗功、和泵 气损失功三部分组成。引入机械效率概念 :
机械损失的组成
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1.示功图法 直接在示功图上测算出净指示功再减去台架上测算得
3)压缩、膨胀反复进行的倒拖循环,由于不可逆损 耗和工质向周边的传热,压缩、膨胀线不重合的 封闭负功面积。在正常的燃烧动力功中已计人了 这种消耗,此处显然是重复计算(当然数值上有差 别),增大了被测机械摩擦值。
我国优先推荐!
• 3.灭缸法
• 灭缸法本质上仍然是倒拖法。只不过是用 “N一1”缸的动力来反拖被灭的那一缸而已。 所以,理论上反拖法所具有的偏差,在灭缸 法中都会出现。但由于此法测定时的整机状 态更接近于真实情况,误差会相对小一些。
(燃料——空气循环)模型; 3)真实循环与真实工质的真实循环模型;
热力系统的近似简化
• 工质处于准平衡状态 ,过程为准静态过程 • 缸内无摩擦损失。
均认为是可逆过程
热机循环与热效率
t w q10 q1q1q2
1q2 q1
循环过程的简化及过程曲线的趋势
p-v图及T-S图
3.2 理想工质的理想循环
一定差别。
2、倒拖法(电机直接拖动法)
1)测试时发动机已处于非正常燃烧的工作状态,其 结果,一方面缸内压力低于正常值,活塞和缸套 的间隙又加大,致使机械摩擦值减小;但另一方 面,气缸温度低,润滑油粘度加大,又使摩擦增 加。——摩擦力与实际不符
2)由于工质温度低,密度加大,排气压力也增大, 使泵气损失增加。
q增 加1/大。q2时= c,on吸st、,放所热以量对之差tv 无增影加响,。故但ptv也由增于
压力升高比 的影响
4)预胀比的影响
• 预胀比只针对混合加热循环与定压加热循环 • 当增大时,对于混合加热循环,无论假定q1或
q2不变,在任一状态下,都使q2增大或q1减少,
因而都使得热效率tm减少,且平均指示压力ptm
• 将压比提高到2.0,则在相 同进气量条件下,进气门将
提前到a’点关闭
3)废气涡轮增压机型无法使用反拖法与灭缸法,因 为它们都破坏了增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油耗线法 也仅在低增压(增压压力<0.15MPa)机型中应用。 至于高增压机型,除示功图法外,尚别无良策。
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1.转速(活塞平均速度)的影响
2.负荷的影响
3.润滑条件的影响 1)发动机结构的合理设计 2)润滑系和冷却系的正确运行 3)润滑油的合理选用
1)绝热指数k的影响
• 随着k值的增加,t增
加。随着工质温度的 升高,k值下降,因
而t也下降。
2)压缩比的影响
• 对于混合加热循环,可以先假定q1或q2相同,只是为便
于比较,而不是前提条件。当增大时,tm 增大,而从 ptm计算式中也可以判定,增大,ptm也增大。 • 对于定容加热循环,增大,tv增大,ptv也增大。 • 对于定压加热循环,,无论q1相同或q2相同,均使tp和
传热曲线图
• 2、燃烧提前的时间损失及后燃损失
汽油机通过调整点火提前角柴油机则通 过调整供油提前角来控制这一位置。任 何工况都存在最佳提前角
3、换气损失
• 一是排气门提削在b1点开启而造成的自由排气损失. • 二是排气过程中的泵气损失 (进、排气冲程曲线所包
围的面积)
4、不完全燃烧损失
已计入工质特性的影响之内
2)上述循环由特殊热力过程所组成:压缩及膨胀为绝 热等熵过程;加热及放热过程按等容、等压组合的不 同模式进行简化,常规放热过程一般都当做等容放热 来处理。
3)换气过程简化为气门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 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理论循环的类型及参数表达式
• 混合加热循环,即萨巴特(Sabathe)循环 • 等容加热循环,即奥托(Otto)循环 • 等压加热循环,即狄塞尔(Diesel)循环
的有效功,即可求出机械损失功和机械效率。
1)由于上止点处缸内压力的变化非常平缓,因而示功图上上止 点的位置不易精确确定。而上止点位置的少许误差,会引起 净指示功值的很大误差,因为偏差角度对应的功值,恰巧正、 负变号。只有利用精密仪器,反复多次校正,才有满意结果。
2)多缸机各缸工作的不均匀性,使得同一循环各缸的参数值有
3)压提技高术pt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pa,如增
3.3 真实工质的理想循环
• 模型构成、特点与意义 1)即中间模型 :计人工质的真实特性,
而又将循环理想化的真实工质的理想循 环。 2)完全保持理论循环中有关循环的假定 3)工作过程的工质特性按真实情况考虑
工质特性的真实情况
• 工质是不同组分的混合物, • 高温条件下要进行各种化学反应而变更其成分 • 工质各组分的热力参数如比热容、等熵指数等,
自然吸气及增压机型发动机的 典型的理论循环示功图
循环参数及热效率、平均压力 的表达式
理想循环热效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的影响因素
• 影响热效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的因素有:
t=f(k,,,)
pt= f1(pa,k,,,)
• 借助于p–V、T–s图更能直观、形象地分析影 响关系
理想循环热效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的影响因素
5、缸内流动损失
指压缩及燃烧、膨胀过程中,由于缸内气流(涡流与 湍流)所形成的损失缸内流动损失一般不会太大。除非 人为设计的强涡流、湍流工作的燃烧室,如柴油机涡 流室与预燃室,才会有较大影响。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牺牲部分动力经济性来换取其它性能,如高速性、噪 声、排放等性能的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