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变化,
普遍感到难以很快适应,觉得初中数学难学。因此,做好中小学数
学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渡过这一数
学学习的 难关,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衔接教育的策
略。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 教学衔接 教学策略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实践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
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
生、家长的苦恼。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保证
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
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
生侧重于识记和简单应用,思维难度不大。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
课堂容量较小,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答,教师有
时间举例示范,学生也有时间巩固。教师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
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题
型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认真听课、完成作
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抽象的数学语
言、逻辑运算语言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学中
突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课时
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
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思考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教师不可
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都讲全,只能选讲一些典型性的题目,以
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
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
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
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
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明显,从关心学生持续
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
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的衔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
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
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
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
目标。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
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小学与初中数
学内容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
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
复习和更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的分析和比
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2.教学方法的衔接
七年级教师要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以
机械记忆为主,对一些概念、定义、法则习惯于死记硬背,思维特
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看到、听到的同时进行思维。所以,小
学教师应该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讲课要详细,
对于概念、运算要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进入中学,记忆和思
维方式当然不能再停留在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上,这既不符合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需要,又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
师要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机械记忆和形象
思维的能力,又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
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每讲一个概念,都注意对
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教学的实
质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满堂灌、包办代替,
会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只有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
题进课堂,在课堂上采取自学、议论、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才能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采取有
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或
因势利导,充分揭示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个新知识,
特别是难点都有旧知识做基础,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已学知识的扩
展与延伸,这样学习起来既有新意又不感到困难,易于接受。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
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操之过急,
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情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如学生
不会看书,教师可以领读、教读;学生不会复习,教师可以指导他
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以督促;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研讨;还要让学生逐步变被动
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不仅学会还要会
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小学与初中教学目标的最大的区别,教师
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初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带
领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学习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让学生听得懂学
得会,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提高,逐渐摆脱依赖性,提
高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