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一次课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思想简答: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二次课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第三次课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第四次课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第五次课简答:简述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第六次课名词解释: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简答: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第七次课讲座,不作考核第八次课名词解释:鲁迅的“摩罗诗派”简答: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第九次课名词解释:实践美学简答:20世纪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第十次课视频课,不作考核第十一次课论述:以庄子自由美学观念为例,论述审美与自由的关系第一次课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比如原始文化中我国半坡、丁村、河套、山顶洞人等打磨的石具、骨针、彩陶文化、人面鱼纹盆等等,均是审美意识的表现。
2、审美观念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以较系统的理论形态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并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
既有一般社会性,也有个体差异性。
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审美观念是在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产生的,它将人的模糊不定的、零碎的审美感受归纳为较明确、较系统的认识,它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审美态度。
它对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起一定的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泰宁区域建筑的例子)3、审美思想“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
”不过,审美思想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而是突出表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
比如荀况的《乐记》;柏拉图的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
简答:一、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界限。
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简单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问题的种种看法:第一种观点(美学本体论)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所以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就多次表达了对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评了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于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汤罐等的观点,他提出一个“美本身”的问题,认为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认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
这实际上开创了西方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美本身的寻求,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
第二种看法(艺术哲学论)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即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在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他的《美学》英文版书名就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他之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是因为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只有心灵(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没有自然的地位。
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心灵领域的,心灵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
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着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使美学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为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审美经验论)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在西方,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
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离开了主体的审美经验就不存在。
到了20世纪,人们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本质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他认为美的形而上学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概念或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要么能够被经验证实,要么能够被经验证伪。
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用法即意义”,“美”这个词也是这样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种主张(审美心理学)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侧重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成了审美心理学。
比如说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
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
他的学生荣格,去掉了泛性欲主义,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第五种观点(审美关系论)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
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美学的主要问题。
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第二次课一、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字源学的解释解释一: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
(《说文》:“皇,大也。
)解释二:味好。
解释三:佩戴羊角思想家对美的定义美学诞生之前先秦时期思想家对美的定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西方轴心时代思想家对美的定义:毕达格拉斯、苏各拉底、柏拉图美学诞生之后西方:鲍姆嘉滕、康德、黑格尔、克罗齐、阿多诺中国:王国维、李大钊、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1、老子:不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延伸:“厚薄美恶皆有形。
”(《灵枢·本脏》)2、庄子: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3、孔子:善、仁、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4、孟子:充实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5、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6、柏拉图:“某种纯粹开端”(阿多诺语)(参考大希庇阿斯篇)7、鲍姆嘉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
8、康德:“符合目的的形式”(审美对象符合审美主体的目的的形式)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原则:第一,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第二,审美判断是一种无概念的判断;第三,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判断,但又是一种合目的的判断;第四,审美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9、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形式和内容,艺术美)10、阿多诺:对丑的否定11、克罗齐:直觉心灵的事实或心灵所成就的东西无形式的物质借心灵综合作用而得到形式(接近康德的先验综合说)12、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之眼。
”13、李大钊:劳动与创造(革命实践美学的开端)14、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
15、宗白华:心灵的客观形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16、李泽厚: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次课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黑格尔的基本观点:1、艺术美高于自然美2、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3、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自由的4、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不是只量的区别,而是指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与狄德罗的区别1、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
2、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
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3、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
来自阿多诺的批判1、全面批判了从康德到席勒到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传统:将自然美在美学议程表上被清除了。
2、美学应当重新考虑自然美的见解。
3、黑格尔居然忽视了这一事实:如果没有那难以捉摸的、被称之为自然美的维度,对艺术的真正欣赏是不可能的。
4、艺术是第二自然:自然美长期以来一直连续不断地为艺术提供着有意义的冲击。
第四次课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1.康德美学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的位置(1)康德的哲学范畴A 知---知解力《纯粹理性批判》--自然秩序--认识论B 意---理性《实践理性判断》--道德秩序--实践论C 情---情感《判断力批判》---感觉秩序--审美论(2)位置桥梁2.主要的美学思想(1)审美判断的四重假设:A 质B量C关系D方式美是与一切利害无关的,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也使人愉快的,美无目的性,又合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