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府州别驾初探

唐代府州别驾初探

唐代府州别驾初探

摘 要:唐代府州别驾,渊源于汉代,有唐一代其废置颇为频繁,但其职掌颇重,既有掌贰州事、岁终人计之本职,有时又可代知州事。由于别驾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闲职性的特征,因而其任用形式既包含正常的人事升迁,又有安置宗室子弟、贬黜官员、闲散官员以及作为量移官员等特殊任用形式。此外,别驾的迁转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迁转的去向非常之多,迁转官职地位的高下也非常悬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丰富唐代府州僚佐制度的研究。

关键词:唐代;府州别驾;建置;职掌;任用形式,迁转状况

府州作为唐代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关键一级,它既要向所属县衙传达中央的各种指令,又要负责把本州情况上传朝廷,在唐代政权运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府州主官之下,僚佐甚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上佐。所谓上佐,按《通典》所载,“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1]。在这些僚佐中,别驾一职地位颇崇,其职掌、任用以及迁转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其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当前学术界研究唐代职官侧重于对中央部门长官和地方长官的探讨,而对僚佐系统官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中对唐代府州僚佐中的别驾一职更是尚未做具体专门性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涉及唐代府州别驾的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种。严耕望的《唐代府州僚佐考》(转引自《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一文对别驾的建置情况进行了考证。李志生的《关于唐代晚期府、州上佐(长史、司马、别驾)的几点意见》(《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一文主要对严耕望先生提出的“是晚唐时代……至于中下等州皆无上佐之任矣”的观点提出疑问,并对府州上佐的废置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夏炎的《唐代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则对唐代别驾的置废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综上,前人对唐代府州别驾的研究尚未深入,因而笔者广泛收集了有关唐代府州别驾的史料,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府州别驾的历史渊源谈起,拟对唐代府州别驾的建置、职掌、任用形式及其迁转状况作一初步探讨,以期能对唐代府州僚佐制度的深人研究,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唐代府州别驾的建置及其职掌

(一)别驾的历史渊源

别驾,又名“别驾从事”,或“别驾从事史”,起源于汉代。汉代司隶校尉其属官中就有别驾从事一职,其职能为“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2]。但汉代别驾主要设置在诸州刺史僚佐中,唐《通典》载:“州之佐吏,汉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曹、兵曹、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等官。”[3]又载:“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一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4]可见汉代别驾主要为州刺史的佐吏,其主要职责是随同刺史巡察郡县。又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魏晋以降,“诸州皆有别驾、治中”[5],而“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州官理民(别驾、治中以下是),府宫理戎(长史、司马等官是)”[6]。可知,魏晋时期别驾一职在诸州都有设置,且隶属于行政系统,主要协助刺史负责民政事务的处理。

隋朝立国之初,仍因袭旧制,别驾一职依然存在。但史载:“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别驾、治中为长史、司马。至炀帝又罢长史、司马,置赞治一人,后又改郡赞治为丞,位在通守下。今郡丞废矣,其职复分为别驾、长史、司马。自隋为郡府之官,去从事史。”[7]可知,从隋文帝罢郡开始,以州统县,改别驾为长史之后,隋代的州级僚佐中便没有了别驾的设置。

(二)唐代府州别驾的建置

相较于前代,唐代别驾一职的建置情况颇为复杂。自隋代废除别驾之后,唐朝建国伊始便恢复了这一官职。史载:“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十九日,改郡为州,置刺史、别驾、治中各一人。”[8]而关于唐代别驾的具体建置及其沿革,《新唐书》中有一段较好的论述: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太守曰刺史,加使持节,丞曰别驾。十年,改雍州别驾曰长史。高宗即位,改别驾皆为长史。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诸州复置别驾,以诸王子为之。永隆元年(公元680年)省,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复置。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参用庶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刺史曰太守。八载,诸郡废别驾,下郡置长史一员。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诸州复置别驾。德宗时,复省。元和、长庆之际,两河用兵,裨将有功者补东宫王府官,久次当进及受代居京师者,常数十人,诉宰相以求官;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9]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唐代从高祖到文宗,别驾一职置废无常,没有具体规律可循; 其废置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生态紧密相连,特别是与新皇登基改元后的政治制度改革密切相关。

(三)唐代府州别驾的职掌

唐代府州别驾虽然时置时废,并且其品秩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动,但从总体来看,其品秩颇高,据《旧唐书》可知,中、下都督府及上、中、下等州均有别驾一人,别驾品秩从正四品下至从五品上不等,即别驾品秩因府州的等级而有所变动。[10]既然别驾有如此高的品秩,那么其职掌又如何呢?

《旧唐书》载:“尹、少尹、别驾、长史、司马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通判列曹。岁终则更入奏计。”[11]此文虽是总论上佐职掌,但从中也可以窥见府州别驾的职掌主要有二:一是掌贰州事,即要协助行政主官分担府州行政事务;二是岁终人计,即充朝集使入朝觐见。

关于上佐的职掌问题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严耕望先生经过论证认为:“大抵上佐品位颇崇,虽有‘通判列曹’、‘纲纪众务’之名,但无具体职务。”[12]李方先生通过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认为西州的上佐有具体职掌,同时认为其他边州的情况应该与之类似,并进一步推论,唐前期上佐总的来说在州府中是有地位有职事的,后期则为闲职。[13]夏炎先生则通过众多史料的论证,认为从唐前期到后期,上佐的确要承担掌贰州事和岁终人计两项重要工作,担负着“纪纲众务,通判列曹”的重任,在州级行政事务中处于仅次于刺史的重要地位。[14]笔者亦同意夏炎先生之观点。 而对于府州别驾而言,其职掌除上述两个之外,还可代知州事。关于别驾代知州事,唐朝做了制度性规定。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敕:“别驾秩位颇崇,若郡守废阙,掌同其任。”[15]这条敕文首先规定了在刺史不在任或缺任的情况下,可暂由别驾知州事。同时,唐律中也有“王府司马,并诸州别驾,虽是次官,并同官长”[16]的规定,进一步从法律上赋予了别驾知州事的权力。关于唐代府州别驾代知州事的案例,且列举几例如下:

韩洄:“乾元中,江淮凶饥,相扇啸聚,而新安郡负山洞之阻,为害特甚。朝廷推其(韩洄)能名,除睦州别驾知州事。”[17]

李元平:“会淮西节度李希烈叛乱,上以汝州要镇,令选择刺史。(关)播荐(李)元平为汝州刺史,寻加检校吏部郎中、汝州别驾,知州事。”[18]

卢顼:“德宗命王虔休幕客昭义军节度掌书记卢顼为?持荼鸺葜?州事,赐绯鱼袋赏有功也。”[19]

由以上史料可见这种以府州别驾知州事的制度,在唐代确有实行。

二、唐代府州别驾的任用形式

上文已经论及唐代府州别驾有具体职掌,但是唐代别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闲职性特征[20],这使得府州别驾一职在任用上除了正常的任用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关于别驾的正常任用,多以其功劳大小由低品秩官员升为高品秩官员。史载:“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21]再如,李绍,“起家为简州阳安县令。布宽惠之风,弘恺悌之化。声高狎雉,誉重翔鸾。俄迁眉州别驾,以政课连最,频历戎、邛二州别驾”[22]。林蕴和李绍就是因为政绩升迁为别驾,这属于别驾的正常任用。但是有唐一代,府州别驾的任用,还是以特殊情况居多。严耕望先生指出,唐代府州上佐(包括别驾)的任用主要有四种特殊情况:一是优宗室;二是备贬黜;三是寄傣禄;四是位闲员。[23]但笔者通过分析史料发现,唐代府州别驾任用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即作为量移官员之用。综合前人观点,下面笔者将通过更加丰富的史料论证,来对唐代府州别驾的任用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首先,府州别驾用于安置宗室子弟。唐代府州别驾多用于宗室子弟的安置,这是唐代的一个传统。史载:“(别驾)多以皇家宗枝为之”[24],“旧例,别驾皆是诸亲”[25]。这两条史料可以证明唐代任用宗室子弟多为别驾的情况。而按照唐代统治者的说法,这种任用宗室子弟为地方上佐的做法,是为了“观其才能,续有序用”[26]。笔者认为这种做法除了有利于观察宗室子弟的才能,历练其政治经验外,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府州主官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府州主官专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可以说,唐代任用宗室子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藩摒皇室。

关于任用宗室子弟为府州别驾的情况,可举下面数例以证:

李承乾二子象、厥:“象官至怀州别驾,厥至鄂州别驾。”[27]

李千里(吴王恪子):自幼流放岭南,高宗末“征为岳州别驾”[28]。

李隆基:“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四月,兼潞州别驾。十二月,加银青光禄大夫。”[29]

李皋(曹王明玄孙):“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30]

其次,府州别驾用于安置贬黜官员。由于唐代府州别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闲职性的特征,但是其品秩颇高,俸禄待遇十分优厚,因而别驾经常用于安置贬黜官员。官员贬黜为别驾,既能达到惩罚官员的目的,又不会影响地方府州的正常行政运作,实乃一举两得之法。关于唐代贬官为别驾的例子,案例颇多,且举几例:

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刘)子玄诣执政诉理,上闻而怒之,由是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31]。

玄宗先天时期 ,“(阎朝隐)复为秘书少监。又坐事贬为通州别驾,卒官”[32]。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薛稷)子伯阳,以尚公主拜右千牛卫将军、驸马都尉,亦以功封安邑郡公,别食实封四百户。及父死,特免坐,左迁晋州员外别驾”[33]。

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二月,“乙未,贬刑部尚书颜真卿为峡州员外别驾,以不附元载,载陷之于罪也”[34]。 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夏四月,旱。壬戌,贬太子宾客陆贽为忠州别驾,京兆尹李充信州长史,卫尉卿张滂汀州长史”[35]。

再次,府州别驾用于安置闲散官员。上文已经论及唐代府州别驾废置无常,然据史料分析有时复置别驾则是为了安置闲散官员。史载:“初,贞元中,宰相齐抗奏减冗员,罢诸州别驾,其在京百司,当入别驾者,多处之朝列。元和以来,两河用兵,偏裨立功者,往往擢在周行。率以储采王官杂补之,皆盛服趋朝,朱紫填拥。久次当进,及受代闲居者,常数十人,趋中书及宰相私第,摩肩候谒,繁于辞语。及处厚秉政,复奏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处之。而清流不杂,朝政清肃。”[36]可见,在文宗朝,宰相韦处厚奏请复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就是因为其认为废置别驾之后使得应当成为别驾一职者,却在朝中为官,使得朝中官员设置臃肿,复置别驾可以安置闲散官员,肃清朝政。

最后,府州别驾作为量移官员之用。量移作为唐代安置左降官、流人的一种制度,自唐中期开始,到唐末一直都存在。[37]而别驾作为唐代府州重要僚佐之一,也常常作为量移官之用。唐代别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闲职性。若别驾任职期满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迁职,则仍然在就近府州量移为别驾一职。如濮恭王李泰之孙李峤,“以王守一妹婿贬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