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经济基础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
3、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特点
4、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家
7、使用价值的特点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A.使用价值的质与量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商品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8、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9、影响价格的因素
10、纸币流通规律
11、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方式
1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什么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14、个别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转换
15、通货紧缩的表现
16、劳动二重性内容
17、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18、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各自的特点
抽象劳动的特点
A.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
B.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C.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19、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地位
20、对价格标准的理解
2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
2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
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
24、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25、劳动力商品创造的新价值
劳动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简要掌握】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追求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都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7、股东的权利
28、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9、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3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因素(3个基本因素+历史道德因素)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3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3、相对过剩人口的实质及形成原因
3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
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5、理解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过程
36、资本的价值构成
37、资本积累的概念
38、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动力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9、资本积累的实质
40、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4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4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m=m′*V
m′=m/V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3、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4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I(V+M)=II(C)
4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46、银行信用及其特征
47、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48、资本家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的原因
49、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
50、固定资本的损耗
5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及其三种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销售阶段:商业资本
52、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A.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既具有共存性
B.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既具有既起性
53、资本周转时间的组成
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54、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
55、商业资本形成的背景
56、商业流通费用的组成
57、借贷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2)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G’或G——G+ΔG
5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P′与m′高低成正比;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与利润率成反比。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越多,同量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利润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不变资本节省的越多,利润率越高。
59、生产价格的组成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60、生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61、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6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63、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
6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利润高的部门:资本进入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利润下降利润率下降
利润低的部门:资本撤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上升,利润率上升。
资本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形成平均利润
6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66、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
6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新作用
68、利率的决定因素
69、股份公司的优越性
70、商业流通费用的组成。
71、垄断价格的形成与价值规律的关系。